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化学》题(考生回忆版)

单项选择题 (20题)
1.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减少 的排放,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雾霾
B.
 
硅胶多孔,吸水能力强,常用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
 
废旧电池应集中回收,并填埋处理
D.
 
“天宫二号”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2.

我们可以用元素周期律推测一些元素和物质的性质,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
 
硫酸锶()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C.
 
硒化氢()是无色、有毒气体,比 稳定
D.
 
砹(At)为有色固体,AgAt 感光性很强,且不溶于水和稀硫酸

3.

A.
 
B.
 
C.
 
D.
 

5.

硼化钒()—空气电池是目前储电能力很高的电池,如下图所示,该电池工作时的反应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极 a 为电池负极
B.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升高
C.
 
电池连续反应过程中,选择性透过膜采用阴离子选择性膜
D.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6.

在 2L 的恒容容器中,充入 1mol A 和 3mol B,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若经 3s 后测得 C 的浓度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用 B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② 3s 时生成 C 的物质的量为 1.2mol

③ 3s 时 B 的浓度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8.

已知 X、Y、Z、W、M 均为短周期元素,且 X、Y、Z、W、M 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25°C 时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浓度均为 ,溶液的 pH 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M 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X > M
B.
 
X、Y、Z、W、M 五种元素中只有一种是金属元素
C.
 
Z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D.
 
X、Z 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反应有白烟形成

9.

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在 NaOH 的醇溶液中加热可转化为醇类
B.
 
该物质能和 溶液发生反应生成 AgBr
C.
 
该物质可以发生消去反应
D.
 
该物质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10.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含有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均为
B.
 
0.1mol 氯酸钾与足量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时转移电子数为
C.
 
1L 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 0.1
D.
 
标准状况下,2.24L 与足量氧气充分反应,生成 的分子数为 0.1

11.

在四谱综合解析中,确定苯环及其取代基的位置最有效的方法是( )。

A.
 
紫外和核磁
B.
 
质谱和红外
C.
 
红外和核磁
D.
 
质谱和核磁

12.

在定量分析中采用“平行测定取平均值”的方法进行试样测定,其目的是( )。

A.
 
消除系统误差
B.
 
消除随机误差
C.
 
减少随机误差
D.
 
减少系统误差

13.

有一种新型家用普通疏通剂,其主要成分为铝和氢氧化钠混合粉末,使用时将疏通剂加入堵塞的管道,注入温水即可,十分方便有效。上述材料适合用作下列哪些教学内容的情境素材?( )

①铝的性质 ②铝的应用 ③碱的通性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14.

某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了浓硫酸与蔗糖的“黑面包”实验,下列不属于其主要实验目的的是( )。

A.
 
训练实验技能
B.
 
激发学生兴趣
C.
 
创设教学情境
D.
 
训练科学思维

15.

在某章内容教学开始前进行的测试属于( )。

A.
 
总结性测试
B.
 
形成性测试
C.
 
选拔性测试
D.
 
诊断性测试

16.

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
 
微格教学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
B.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网络课程
C.
 
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的一种
D.
 
微课可应用到翻转课堂和慕课中

17.

下列板书书写正确的是( )。

A.
 
胺基酸
B.
 
银氨溶液
C.
 
低炭环保
D.
 
油酯

18.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及其分类方法,继而介绍一种新的分类方法来引入新课,该教学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

A.
 
实验导入
B.
 
旧知导入
C.
 
直接导入
D.
 
化学史导入

19.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教师可以随意增减教科书内容
B.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改进教科书上的化学实验
C.
 
教师可以按照个人习惯调整教科书内容的顺序
D.
 
教师可以在高一年级把必修段与选修段内容整合,一步到位

20.

我国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目的是( )。

①为大学选拔优秀学生

②评价学生化学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程度

③评价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④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简答题 (2题)
材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1.

问题:

(1)简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6 分)

(2)请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化学实验适宜采用多媒体呈现。(6 分)


材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某高一化学教师在讲授“原电池”教学内容时,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把教学逐步引向深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了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2.

问题:

(1)请以“原电池”内容为例,设计两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提出的问题。(6 分)

(2)请简述设计化学课堂提问时的注意事项。(7 分)


诊断题 (1题)
23.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试题】治理汽车尾气的反应是 ΔH<0。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通入 n(NO) ∶ n(CO)=1 ∶ 2 的混合气体,发生上述反应。下列图像正确且能说明反应在进行到t 1时刻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考试结果】答对的同学约为 20%。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3 分)

(2)请分析各选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8 分)

(3)缺。(4 分)


案例分析题 (1题)
材料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列是某化学教师关于“苯酚的化学性质”的课堂实录片段。

(分组实验 1:向浑浊的苯酚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教师:苯酚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 1:浑浊消失了。

教师:你认为生成了什么产物?

学生 2:苯酚钠。

教师:有二氧化碳吗?(学生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故摇头)

教师:该实验能证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强吗?

学生 3:不能。

教师:什么办法能比较两者酸性的强弱呢?

24.

问题:

(1)请指出该教师的教学思路。(6 分)

(2)请分析上述教学片段的优点。(7 分)

(3)根据该教师的教学,简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作用。(7 分)


教学设计题 (1题)
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关于“物质的转化”的内容要求是: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材料二 某版本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中“物质的转化”的内容为: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 一节的“物质的分类”。

25.

要求:

(1)略。(4 分)

(2)根据上述 3 个材料,完成“物质的转化”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 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 300 字)。(2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