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化学》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0题)
简答题 (2题)
(1)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化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最优化原则。对于现象不明显、污染严重、较危险、在一般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及微观概念及微观结构等,都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整合的结果使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 (2)适宜采用多媒体呈现的化学实验类型如下: ①需要运用微观模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实验。化学是在微观的层面上,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的一门科学。因此,化学学科中的很多理论和概念是抽象、难以直接观察和研究的,化学研究的许多反应也无法在宏观上观察、测量。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学科的一些本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较之单纯的口头讲解要形象得多。 ②需要使用实验录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实验。有些化学实验的过程是化学教学课堂中难以操作和演示的,如氯水见光分解、钢铁生锈、合成氨、布朗运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有些实验则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如氯气的制取等。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加快或减慢化学变化情境,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1)讲解原电池工作原理时教师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①将铜片、锌片插入稀硫酸中,然后用导线将铜片、锌片连接起来并接入电流表,请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思考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②结合原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尝试解释上述实验中发生的现象。需要解决以下问题:a. 铜片、锌片上发生的反应如何表示?属于哪一类反应? b. 为什么在导线中会有电流产生?是哪种电荷定向移动产生的? (2)提问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运用提问法的注意事项如下: ①基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教学目标设置问题。 ②基于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③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避免课堂提问表面化、形式化。 ④设计促使所有学生参与的问题回答模式,达成整个班级的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对话与讨论。 ⑤清晰准确地表达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最后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科学的反馈。
诊断题 (1题)
(1)cd。 (2)a 项:该反应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所以平衡常数保持不变,图像错误,且“变量不变”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 项错误。 b 项: 时刻后 的物质的量还在增加,NO 的物质的量还在减小,即反应物与生成物在单位时间内的消耗量和生成量并不相等,没有达到“同一物质,”的状态,故 时刻该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b 项错误。 c 项:NO 与 CO 的化学计量数相同,但起始时 n(NO) ∶ n(CO)=1 ∶ 2,随着反应进行,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会逐渐减小,图像曲线变化趋势正确。n(NO) ∶ n(CO) 为变量, 时刻该比值不再发生改变,则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 项正确。 d 项:NO 与 CO 的化学计量数相同,但起始时 n(NO) ∶ n(CO)=1 ∶ 2,NO 的转化率会高于 CO,图像正确。 时刻后二者的转化率都不再发生变化,即反应物与生成物在单位时间内的消耗量和生成量相等,达到“同一物质,”的状态,故 时刻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d 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cd。 (3)略
案例分析题 (1题)
(1)该教师的主要教学思路如下: ①首先,利用“向浑浊的苯酚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进行实验导入,引出苯酚的化学性质。 ②然后,通过连续提问的方式得到苯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产物是苯酚钠,并没有产生二氧化碳。 ③最后,继续通过追问得到该实验不能证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强,进而设置悬念:什么办法能比较两者酸性的强弱?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2)该教师是良好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案例中,该教师在教授苯酚与碳酸钠的反应时,采用了连续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回答,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该教师是良好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中,该教师在教授苯酚与碳酸钠的反应时,利用分组实验和连续提问进行讲解,层层递进式引出相关内容,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 该教师是良好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案例中,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环节中,没有一味地讲解,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3)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作用如下: ①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启发引导为主,少讲精讲,让学生拥有更多可以自行支配、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为每一位学生发挥自我、展示自我提供机会。 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让整个课堂具有浓郁的探究氛围,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短时间内集思广益、发散思维。 ③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采取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围绕共同的目标,既相对分工,又互相配合,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索与讨论,既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形成社会交往技能。 合作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也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了发挥自我、适应社会的空间,从而使教学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
教学设计题 (1题)
(1)略 (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从物质类别角度,找出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的通性,理清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2. 通过小组讨论酸、碱、盐等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转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物质的分类,我们知道无机物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生回答】氧化物、酸、碱、盐等。 【教师引导】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相似吗?它们之间如何进行转化?我们本节课进行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 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图片展示】回忆硫酸能发生的反应,归纳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 【图片展示】回忆氢氧化钠能发生的反应,归纳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 【图片展示】回忆碳酸钠、硫酸铜等学过的盐能发生的反应,归纳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 2. 酸、碱、盐等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 【小组讨论】思考其他的酸(或碱)能否发生上述表格中类似的反应,并讨论为什么不同的酸(或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其他的酸(或碱)也可以发生类似的反应,因为它们在组成上具有相似性。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的碱溶液中都含有。 【教师补充】不同的碳酸盐溶液中都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不同的碳酸盐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同桌讨论】从反应类型来看,酸与金属、盐与金属的反应以及酸与碱、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属于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酸与金属、盐与金属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酸与碱、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思考如何以镁为原料,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备 。 【学生回答】。 ② 。 ③ ,。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思考: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下节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