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美术》题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6题)
1. C

2. D

3. B

4. A

5. B

6. D

7. A

8. B

9. C

10. C

11. D

12. A

13. A

14. C

15. B

16. C

17. A

18. B

19. A

20. B

21. B

22. C

23. D

24. B

25. D

26. B

简答题 (4题)
27.

28.
在信息化环境下,要与时俱进地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具体方法包括: (1)充分利用网络图文信息资源和大数据丰富美术学习的内容; (2)运用PPT、视频、微课、慕课、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3)运用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3D打印机等设备,以及图像处理软件、设计软件、App技术等进行美术创作、设计和解决问题; (4)运用网络互动平台以及其他远程通信技术加强师生或外界的人际交流与互动,借助学习共同体的智慧与力量,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9.
水彩风景写生的基本步骤如下: 观察选景。确定写生对象,分析景物的主次关系、光影变化及色彩基调。 构图起稿。用铅笔轻勾轮廓,确定地平线、主体物位置及透视关系;简化复杂细节,概括大块面结构(如远山、树木、建筑等)。 铺大色调。从浅色开始,先湿画法渲染天空、远景等大面积区域,利用水分自然晕染;按“由远及近”顺序铺色,远景色彩偏冷灰,近景对比鲜明。 分层塑造。中景与近景采用干画法叠加细节,逐步加强明暗对比与质感(如树叶、岩石纹理);保留画面留白(如云彩、水面反光),避免反复涂抹导致浑浊。 深入刻画与调整。重点刻画视觉中心(如建筑、主体树木),通过干笔触或点染增强层次感;整体审视画面,调整色彩平衡与空间虚实,必要时局部提亮或加深。

30.
高中课标评价建议提出:改变简单地根据作业优劣打分的评价方式,通过质性评价全面而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学生及其学习过程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美术教学质性评价是一种注重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体验的评价方式,以下是四种常见的美术教学质性评价方法: 1.观察法。通过教师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反应等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在绘画、手工制作等过程中的专注度、技巧运用等。 2.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学生将自己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自我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等资料收集整理成档案袋,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例如,学生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可以将练习作品、自评以及师评等都放入档案袋中。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进步。 3.小组合作评价法。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美术项目或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对小组的合作表现、作品完成情况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等进行评价。例如,在陶艺制作活动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一件作品。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质量,还要观察小组成员在分工合作方面的表现。对于小组中表现积极、善于协调的同学给予肯定,对于在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但能够及时解决的小组也给予鼓励。 4.表现性评价法。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如在课堂讨论、现场创作、表演等情境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学生进行中国画创作实践活动时,教师观察学生绘画技巧的运用、时间管理能力及情绪状态等。对于能够快速进入创作状态、作品富有创意且能够合理安排时间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

案例分析题 (2题)
材料
31.
(1)优点:王老师带领学生对陈洪绶的作品《水浒叶子》,进行分析、讨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式。践行了高中美术课标提倡的,以多种角度和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2)不足 ①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角度来说,材料中老师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和挖掘,以至于重难点不突出,教学目标未实现。 ②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说,材料中课堂时间把控不合理,缺少版画技能示范教学环节,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环节,教学流程的把控也是不成功的。 ③在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材料中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缺失示范法,展示法等。 (3)改进建议 ①课前:教师课前应该做好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制定周密的教学设计,做好充足备课。 ②课中:王老师应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打造师生互动的沉浸式课堂,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王老师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法,多用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演示示范等,增加技能学习,为学生实践练习奠定基础。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即版画创作方法,实现学生能够完成一幅版画作品创作的教学目标。 ③课后:王老师应该及时复盘,改进教学。

材料
32.
(1)刘老师运用了以下评价方法:①运用了量化质性评价的方法。材料中刘老师设置了评价表格,制订丰富的评价要素,相对合理地量化各评价指标,体现了这一点。 ②运用了多主体评价法。材料中刘老师请师生进行评价,可以是学生的自评,也可以是互评和师评,体现这一点。 ③刘老师运用了展示评价法。材料中组织同学将自己的作品在学校美术长廊里进行展览,体现了这一点。 (2)对刘老师评价表中的评价要素、等级的设计,体现了《普通高中美术课标(2017年2020修订版)》提倡的合理量化质性评价的评价建议。 改变简单地根据作业优劣打分的评价方式,通过质性评价全面而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学生及其学习过程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合理地量化各评价指标,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在美术学业质量水平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发展程度。 刘老师的教学也给我很多启示,未来教学中也要依据各模块的学业质量水平,仔细分解教学目标,确定评价指标、评价量规、权重分配和评价方法,制订既重视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能全面体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案。对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学习活动,应增设分工、合作、参与度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教学设计题 (1题)
材料
33.
课题《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和类型,掌握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并能鉴赏民间美术作品。 2.通过欣赏观察、讨论、分析的学习过程,提高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能力。 3.体验鉴赏乐趣,感受民间艺术之美,敢于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增强文化理解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 2.难点:体会艺术家的创作情感,感受民间艺术品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浓浓乡情。 三、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情境法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方法 教师做播放新年张贴年画、窗花、包饺子、看春晚的视频,学生欣赏交流新年的传统习俗,引起学生对其中民间美术作品的兴趣,导入新课《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提问:民间美术是谁创作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民间美术在古代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和“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预习卡内容,思考交流:民间美术有哪些类型? 学生活动后,教师总结: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大致分为绘画、雕塑、玩具、刺绣染织、服饰、家具器皿、戏剧、剪纸、纸扎、编织、食品等。 设计理由:本环节通过提问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和预习资料卡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和类型,达到对民间美术有初步感知的目的。 (二)深入分析 (1)通过讨论教学活动,分析教材上的作品,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讨论: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民间美术往往通过象征、寓意等手段提炼、概括自然形态,形成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 (2)通过讨论教学活动,赏析泥塑《大阿福》的造型手法,首先观看无锡惠山大阿福的传说视频,后开展交流鉴赏。利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四部曲鉴赏法,以求达到感悟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在作品中的魅力。 设计理由:本环节通过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借助图片和视频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达到对民间美术有深入分析的目的。 环节三:实践展评 (1)实践:学生选择喜欢的民间美术作品,尝试用四部曲鉴赏法进行赏析,写出赏析短文。 (2)展评:教师用“我是民间艺术鉴赏达人”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结果。 教师点评时,注意鼓励性语言的使用,结束后,让学生把收获记录下来并放入档案袋保存。 设计理由: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开展课堂实践练习,展示评价,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回顾本课重点知识,并进行本课民间美术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习俗,表达中国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2)作业: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本地的民间美术与传统习俗。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