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化学》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0题)
1. D

2. C

3. A

4. D

5. C

6. C

7. D

9. D

10. A

11. A

13. D

14. C

15. A

16. A

17. B

18. A

19. A

20. B

简答题 (2题)
21.
(1)“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是初中生开始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和研究化学变化的转折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相关化学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认识化学反应,定律本身亦是进行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和配平的基础。 且“质量守恒定律”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知识,这类知识在学生化学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如下: ①化学理论性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反映,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②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着丰富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的良好教材。 (2)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基本理论的教学: ①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列举红磷放在锥形瓶中点燃、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例子,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建立元素质量与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 ③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观念。利用“蜡烛燃烧后质量为什么减少?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矛盾吗?”等问题促进学生错误观念的转变。 ④抽象概念具体化,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通过观察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的微观动画及示意图,思考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个数、原子种类、原子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得出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变化,因此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 ⑤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请学生利用现有的药品和器材来设计实验方案:将红磷放在锥形瓶中点燃,将铁钉和硫酸铜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反应,用天平称出反应前的质量,反应一段时间后再称量对比。然后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2. A

诊断题 (1题)
材料
23.
(1)BD。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活动性满足:锌>铁>氢>铜>银。将铁粉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铜及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铁不能与硝酸锌反应,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硝酸亚铁。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说明铁全部参加反应,无法确定滤液中是否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A项:由以上分析可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硝酸亚铁。A项错误。 B项:由以上分析可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硝酸亚铁。B项正确。 C项:由以上分析可知,无法确定滤液中是否含有硝酸银。C项错误。 D项:由于铁先与硝酸银反应,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所以如果滤液中没有硝酸铜,则一定没有硝酸银。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D。 (3)学生解答错误,可能是审题性障碍造成的,比如学生选出B项后,并未思考D项是否正确,造成了漏选;也可能是知识性障碍造成的,比如没有准确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导致无法判断反应发生的顺序,造成无法解题;还有可能是思维性障碍造成的,本题未给明各物质的量,会造成多种可能的情况,学生未能按部就班展开分析,得出结果。

案例分析题 (1题)
材料
24.
(1)该片段教学的主要优点如下: 该教师是良好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案例中该教师创设了合适的教学情境,将每个问题渗透在生活情境中,同时层层递进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该教师是良好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案例中该教师在教授“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时,由于尿素分子结构复杂,较难理解,容易出错,因此该教师化繁为简,以为例让学生弄清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该教师是良好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案例中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环节中,没有一味地讲解,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2)关于该教学内容,教材中先讲了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然后讲解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方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要求不高,故教学中不宜任意扩大与加深,但应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了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学生查看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有关物质的成分或纯度,使他们认识到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讲解时也应该注意引导,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3)本节课是以化学式为基础,逐一展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应从简单到复杂,在计算中不断地巩固对化学式的理解。 【问题1】的教学意图: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内容。由于此问题较难,要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需要知道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因此教师以为例让学生先弄清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问题2】的教学意图:该问题在【问题1】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课堂教学的进行。【问题2】主要是对【问题1】的计算公式进行变形训练,得到了根据元素质量求化合物质量的计算方法,此时学生对化学式的理解更加透彻。 【问题3】的教学意图:该问题在【问题1】和【问题2】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质量相等建立等量关系,根据一种化合物的质量求出另一种化合物的质量,这个问题综合性更强,在此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题 (1题)
材料
25.
(1)略。 (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初步形成实验观。 2.通过讨论和分析,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的谜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空气。 【教师引导】对,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8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把空气看作是单一成分的物质,后来才逐步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阅读拉瓦锡研究测定空气成分的资料。提问:由此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什么组成?通过实验测出了空气中哪种成分的体积分数? 【学生回答】氧气和氮气;测出了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总体积1/5。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也要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怎样设计实验?请大家来看一个视频。 【视频演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提问:产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 【教师提问】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与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回答】相等。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产生了压强差,所以等体积的水流入集气瓶内。 【教师提问】由此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教师补充】实验测得的氧气的含量即为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 【教师提问】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 【师生总结】①红磷的量不足,导致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②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③在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时就打开止水夹,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④导管中未注满水,导致一部分水残留在试管中,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实验注意事项 【小组讨论】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后,思考:①为什么反应前要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②点燃红磷后为什么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③为什么要等红磷熄灭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④红磷为什么要过量? 【学生回答】①为了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测定结果偏大;②点燃红磷后,如果伸入集气瓶的速度过慢,会导致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可能会逸出集气瓶,后续打开止水夹后,会有更多的水进入集气瓶,从而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偏大;③气体体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冷却至室温;④为了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在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测量结果可能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瓶外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偏小,造成测量结果偏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红磷能不能换成蜡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