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历史》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5题)
1. C

2. C

3. B

4. C

5. A

6. D

7. D

8. D

9. D

10. C

11. A

12. B

13. C

14. D

15. C

16. A

17. D

18. B

19. A

20. A

21. C

22. A

23. B

24. D

25. B

简答题 (3题)
26.
(1)经济繁荣的支撑:宋代的经济非常繁荣,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手工业、农业也有较大的发展。经济繁荣为市民提供了充裕的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性收入,使他们能够从事各种娱乐活动。 (2)城市发展的需求:宋代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也加快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度。为了满足市民的娱乐需求,城市里逐渐出现了许多娱乐场所和活动场所。 (3)进步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宋代文化发达,文人墨客活跃,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这些文化成就的进步直接影响了市民的娱乐活动。

27.
(1)性质: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学,以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为其重要功能。 (2)特点和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

28.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图示法。通过图表示意的方式,直观地体现出历史事物间的纵横关系,使学生能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 ②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教具演示法。教师通过各种具体方式向学生展示和演示历史实物、历史教具,并加以说明和解释。 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其他方式展示历史年表、历史地图、历史图像等直观教具。 ④利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⑤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可借助互联网查找资料和图片等,丰富教学。

材料分析题 (3题)
材料
29.
(1)汉代:因俗而治,融合教化;在边疆地区兴办学校,移风易俗;强制(边疆地区)官员子弟入学;向边疆地区传播儒学思想。 唐代:提高兴办学校的重要性,不仅在边疆开设学堂,而且进行集中教育,如在成都设立学堂,要求少数民族子弟前往学习;开放京师教育,准许“四方学者云集京师”;科举向边疆延伸,通过科举制在边疆推动文教。 (2)影响:推动儒家文化在边疆的传播;促进文化交流,扩大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培养边疆民族人才;加强边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材料
30.
(1)甲教师采用宏观视角,侧重描述起义的整体进程和结果。他简要概括了起义军的行动(如攻打总督署、焚毁建筑、与北洋军激战)及失败原因(准备不足、力量悬殊),强调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因素。 乙教师则聚焦历史事件的细节,详细描述了黄兴和喻培伦的具体行动、表演和语言,通过具体人物的英勇事迹(如黄兴断指射击、喻培伦单臂投弹)渲染革命者的牺牲精神,突出个体在历史中的能动性与情感感染力,有助于学生情感升华。 (2)①讲清楚历史事件的基本结构。历史事件一般由六个部分组成:时间、地点、背景和爆发原因、人物、事件经过、事件的意义。 ②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并且把经过分阶段进行讲述。 ③历史事件的过程要具体,要有情节的描绘。 ④与直观教具配合。讲述历史事件,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直观教具。 ⑤揭示历史规律。教师在生动具体地讲述一个历史事件过程的同时,还要注意讲出它的前因后果,分析其本质,从中揭示出某些历史规律。

材料
31.
(1)该教师采用了系统归纳法和承上启下法相结合的方式。 作用:①可以明确主要内容,加强学生记忆。 ②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 ③既能使新旧知识有机地紧密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内容的教学做铺垫。 (2)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艺复兴》这节课,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简单梳理下这节课的内容。 首先,我们学习了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其背景包括: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城市繁荣。 文化渊源: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重新发现。 直接原因:教会神权束缚思想,新兴资产阶级追求人性解放。 其次,我们认识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理解了它的内涵。 第三,我们认识了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如: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歌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最后我们一起探究了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对欧洲的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教学设计题 (1题)
材料
32.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大明芳华》中朱棣接见郑和的片段视频,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朱棣在接见的是谁,朱棣为什么要给他如何高的礼遇? 由此引入本节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导入,可以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更快速地进入课程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通过大屏幕播放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下西洋》的片段,并提出问题: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加以总结:郑和的个人素质,郑和对朱棣忠诚。这些使得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教师着重介绍补充: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是下西洋的条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彰显国威,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主观目的。 (二)概括 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有关于郑和基本信息的史料,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及史料,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基本信息。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次数、规模、交往方式等几个角度概括。学生归纳后,请学生上台扮演郑和船队的向导给我们做介绍,学生表演后,教师给予鼓励评价。 师生归纳:1405—1433 ,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最大规模一次人数数万人,船只200多艘,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三)路线 教师在大屏幕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要求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学生: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 教师补充: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蒙巴萨,到现在这些地方还有郑和下西洋留下的遗迹,而且还有一些国家的派出使者随郑和来到中国。 (四)影响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展示后世对郑和评价的史料,按照历史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和讨论,合作讨论时间为8分钟,讨论的问题如下:郑和下西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还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但是,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贸易作为根本目的,为了宣扬国威,成本太大,造成了明朝国力的消耗。 【设计意图】在讲授新课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能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当中,有利于学生多种素养的提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练习试题,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作答,学生作答时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试题演练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课后作业:课下收集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式的作业布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