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0题)
简答题 (3题)
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注意的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以下几种: (1)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某一物体时,他们的感觉器官往往会朝向自己所注意的对象,以便作出清晰的反应。 (2)无关运动的停止。当注意力集中时,一个人会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而且呼吸的时间也会改变。
(1)明确规定总体。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明确总体界限。研究的目的和课题性质决定总体的内涵。研究目的决定了总体的范围。研究者准备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什么样的范围,就应在该范围内抽样。从某一总体抽取的样本,经过研究获得的结果只能推广到这一总体中去。 (2)取样的随机性。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也就是说使被抽取的任何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在选择上没有联系。 (3)取样的代表性。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代表总体。 (4)合理的样本容量。要科学地确定样本的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减到最低限度。
(1)坚定政治方向; (2)自觉爱国守法; (3)传播优秀文化; (4)潜心教书育人; (5)关心爱护学生; (6)加强安全防范; (7)坚持言行雅正; (8)秉持公平诚信; (9)坚守廉洁自律; (10)规范从教行为。
材料分析题 (2题)
(1)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一,李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改下的学生观。新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材料中,李老师面对王超的请求,帮他实现做升旗手的愿望,体现了对学生想法和人格的尊重,符合学生观的要求。 第二,李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材料中,李老师尊重了王超同学想当升旗手的想法,同时也通过开展“圆梦升旗台”的活动引导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符合教师观的要求。 第三,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材料中,李老师收到王超的纸条后,开展“圆梦升旗台”的活动,并与其他同学商量,使全体同学都受到教育,学会关心同学,体现了这一原则。 综上所述,李老师的行为是值得借鉴的。 (2)抓住教育契机,提高教育实效性,班主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做到了解和研究学生,以此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 ②以表扬、激励学生为主。班主任要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表扬,多通过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 ③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 ④善抓生活中的点滴,抓住各种活动进行教育。班主任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作为教育契机,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成长。 ⑤要及时施教。班主任应及时、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与引导,以求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1)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一,于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改下的学生观。新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的想法。材料中,于老师面对学生的不合理回答,并没有斥责学生,反而鼓励学生的想法,符合学生观的要求。 第二,于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材料中,于老师尊重了学生的想法,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符合教师观的要求。 第三,于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主张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材料中,于老师面对学生不合理的回答,并没有斥责学生,而是通过鼓励的话语维护了学生的尊严,没有伤害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符合教学观的要求。 第四,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于老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错误”回答和全班同学的哄笑,及时采取了恰当的措施解决了问题,体现了良好的教育机智。 综上所述,于老师的行为是值得借鉴的。 (2)教师可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评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①采用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教师评价时要多鼓励学生,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感和成就感。 ②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③关注发展过程。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展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④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使用学生自评、学习小组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 ⑤评价标准分层化。教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潜力进行个性化评价和教学。 ⑥评价语言艺术化。教师富有激励性的、风趣幽默的语言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通过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励学生,能让学生感受课堂学习魅力,焕发课堂的活力。
教学设计题 (6题)
(1)写作特点 ①本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小散文。 ②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清新自然,用词雅致精练。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季节更替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本文为我们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2)教学目标 ①会认“构”“冠”等生字,会写“构”“饰”等生字,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品析重点段落,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 ③学习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增强语感。 ④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的热爱,提高文化自信。 (3)教学设计 环节一:整体感知 ①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首先对“构”“冠”等重点生字词进行示范讲解。 ②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景物。 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交流明确:文章描绘了农家不同时节独特、迷人的景致。 ③教师追问: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学生同桌交流,明确:文章的中心句是“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设计理由】整体感知环节可以抓住中心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为深入研究课文打好基础。 环节二:深入研读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 ①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明确:作者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青、红的瓜……可爱多了”,将“瓜架”和“石狮子”“大旗杆”进行对比,写出了瓜架的别有风趣;“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探出头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动态画面。 ②文中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学生去换词对比阅读,明确:“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等词句富有画面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悠闲自在之感,安然美好,令人向往。 ③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其笔下的乡村生活景象有着怎样的特点? 师生交流,明确:独特、迷人、自然、和谐、朴实、悠然。 ④从文章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表达出作者对乡下人家朴素、生机、自在、和谐的生活充满了欣赏和向往之情。 【设计理由】深入研读环节围绕中心句,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字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1)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 表现: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2)指导第一学段学生学习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①掌握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②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数据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积累基本的统计经验,感受统计的价值,同时体会到严谨、科学、求实的态度。 (3)新授环节设计如下: 环节一:教学例1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例1中制作班牌的图片,提问: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思考并抢答;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根据问题探究可以发现:①可以进行调查 ②调查时可以采用举手表示的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顺势提问:你觉得应该怎样调查?并强调:班级里面每名同学都要参加调查,并且每人只能选择一种颜色。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交流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学生互评。 学生活动:根据要求用自己的方式展开调查活动。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统计表,并讲解用统计表呈现调查数据的方法。提问: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思考并抢答;学生互评。 学生活动:根据数据信息回答问题。预设1:全班共有38人,最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预设2:这个班制作班牌选择蓝色最合适。 环节二:教学例2 教师活动:呈现例2中的情景素材,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学生活动:根据问题思考回答:投票。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投票后提问:怎么记录得票的情况呢? 学生活动:根据活动规则进行投票,并回答计票方式,可能:①在对应姓名下每得一票打一个对勾;②可以采用画正字的方式,一个正字表示5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哪种记录方式更好?为什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思考并抢答,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用“正”字记录更好,每1笔代表1票,一个“正”字5笔代表5票,便于计算。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将统计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并小组讨论交流两个问题。学生互评。 学生活动:根据要求填写表格并分享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的严谨性,体会统计的价值。通过层层设计和提问,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充分参与课堂知识的生成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渗透数据分析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英语学习活动观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方式的统称,即以活动为核心组织和实施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式。英语学习活动观体现的学习理念是: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因此,想要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学习语言、获取新知、探究意义、解决问题,确保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建构和学会学习的成长过程。 ②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供自然、地道、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乐于模仿、大胆表达,积极开展简单的日常交流。 ③教师应基于各种题材和体裁的口头和书面语篇,围绕语篇主题意义,设计主题意义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思维导图、信息结构图,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建构基于语篇的结构化新知识。 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挖掘语篇蕴含的育人价值,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通过逻辑关联、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体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实现语言学习与课程育人的融合统一。 (2)【中文版】教学目标 ① 语言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新短语“lion tamer, bee farmer, computer game tester, magician’s assistant, nut cracker”的含义和用法,并掌握新句型“What/How about...?”。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能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能准确运用新短语和新句型就新话题“职业”进行简单交流。 ② 文化意识目标:学生能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提升社会责任感。 ③ 思维品质目标:学生可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和创造性的思考。 ④ 学习能力目标: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够与其他小组成员合作,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英文版】Teaching aims ① Language competenc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 new phrases “lion tamer, bee farmer, computer game tester, magician’s assistant, nut cracker”, and master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 “What/How about...?” Students can improve integrated language skills through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discuss the new topic of jobs using the new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 exactly. ② Cultural awareness: Students can develop correct career values and positive emotional attitude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③ Thinking quality: Students can use English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creatively. ④ Learning ability: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are able to collaborate 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to improve their teamwork awareness. (3)【中文版】教学过程 环节一:热身及导入 课堂一开始,师生互相问好后,教师会带领全班学生共同演唱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这首英文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接下来,教师会向学生展示关于不同职业的图片,提出问题:What jobs can you see from the picture? 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教师给予相应的反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核心话题。 【设计理由】图片的内容形象、生动,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核心话题,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 环节二:任务前 预测。 请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图片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思考问题:Who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设计理由】通过对文本内容的预测,为接下来的阅读环节做铺垫,发散学生的思维。 环节三:任务中 ①泛读。 a. 请学生速读课文,验证预测,并概括文章大意。 b. 教师利用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并结合语篇上下文,呈现短语“lion tamer, bee farmer, computer game tester, magician’s assistant, nut cracker”的含义、发音和拼写。 ②精读。 请学生再仔细读一遍课文,理解语篇细节,回答下列问题。 Q1: How many jobs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Q2: What does Zip want to be? Why? ③跟读。 a. 请学生跟随录音进行朗读,注意正确的语音、语调等。 b.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对话的核心句型“What/How about...?”,并进行结对练习。 【设计理由】以上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新词汇和核心句型。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对话内容,内化语言,为语言输出奠定基础。 环节四:任务后 ①角色扮演。 学生基于对话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②做调查。 学生四人一组,用所学的新知识围绕话题“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y?”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评价。 【设计理由】以上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迁移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就“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交流。学生从课本走向现实生活,发展语用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同时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环节五:小结作业 ①小结。 邀请一名学生担任“小老师”,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 ②家庭作业。 听音频并朗读教材中的新短语,并和朋友讨论自己的理想职业。 【设计理由】以上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英文版】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up and lead-i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the whole class will sing a song named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to activate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then the teacher will show the picture of different kinds of jobs and ask a question: What jobs can you see from the picture? Some volunteers will be invited to share their answers. After that, the teacher will give corresponding comments on students’ answers and show the topic of this lesson. 【Justification】The picture is vivid and interesting, which ca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Meanwhile, it can also introduce the topic today naturally. Step 2: Pre-task Prediction. Let students 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e conversation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ask some questions: Who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Justification】 Through predicting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students can prepare for the next reading session and foster their divergent thinking. Step 3: While-task ① Extensive reading. a. Students need to read the text for the first time to check their predictions and conclude the main idea. b. With the help of some pictures, videos and the context of the discourse, the teacher will present the meaning, pronunciation and spelling of the new phrases “lion tamer, bee farmer, computer game tester, magician’s assistant, nut cracker”. ② Intensive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1: How many jobs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Q2: What does Zip want to be? Why? ③ Repetition. a. Ask students to read after the tap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b.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students can summarize the key sentence pattern “What/How about...?”. Then they can 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Justification】 These activities can help students learn vocabulary and core sentence pattern in the context. Students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internalize the language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linguistic output. Step 4: Post-task ① Role-play. Students will have a role-play using the conversation as a script. ② Do a survey. Students need to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do a survey about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y?” by using the new knowledge. Several minutes will be given. When time’s up, some students will be invited to share their results. Then the teacher will comment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Justification】 Through these activities, students can creatively apply the language they have learned in the context and discuss the topic of jobs. Meanwhile, they can develop their pragmatic ability and correct career values. Their cooperative awareness can also be enhanced through group activities. Step 5: Summary and homework ① Summary. Invite one student to act as an assistant teacher to conclud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day. ② Homework. First, listen to the audio and read the new phrases in the textbook. Second, talk about their dream jobs with friends. 【Justification】 Through these activities, students can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and deepen their impression of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t the same time, these activities help students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real life.
(1)歌曲特点: ①调式:b羽五声调式。 ②情绪情感:歌曲的情绪为欢快活泼地,《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歌曲的衬腔“啊哈嗬”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之情。 (2)教学目标: ①感受内蒙古民歌的美,通过视听结合、创设情境等方式,体会草原儿童对家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学唱《我是草原小牧民》,积极参与演唱、模仿、游戏、创编、师生互动等实践活动,对内蒙古民歌产生兴趣和学习热情。 ③理解、掌握到6的八度音程大跳的演唱,在感受草原儿童对家乡热爱和赞美之情的同时进行音乐编创和赏析,进一步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3)导入环节设计: ①师生互相问好,共同演唱“师生问好歌”,随着音乐律动开启美妙的音乐课堂。具体如下: ②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关于内蒙古草原的视频,并向学生提问:“你在视频中都看到了什么?”(草原、放牧、蒙古包) 学生自由回答。 ③教师向学生追问:“提到草原同学们有哪些歌曲与大家分享呢?” 学生自主分享歌曲。 ④教师总结并给予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我是草原小牧民》。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音乐教学中应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展开课程设置。以上教学环节寓教于乐,积极融入了上述核心素养,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课导入的教学环节。
(1)动作要点 采用站立式起跑和立棒式传接棒方法,教师发令后向前跑出,直线快跑,右手立棒式错肩传接棒,把棒传给对面同伴后,站到对面组队尾。 (2)教学目标 ①知道“30~40m迎面接力跑”的动作要领和规则,能在练习中顺利完成右手立棒式错肩传接棒。 ②通过模仿练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熟悉和掌握立棒式传接棒技术,加深对接力跑项目的认识,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提升情绪控制能力,学会团结协作。 ③在游戏和竞赛中强化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树立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3)练习环节 ①练习1:2人一组原地交接棒练习。 学生2人一组合作练习,采用立棒式,1人传棒,1人接棒。5次一组,每组结束之后接棒人和传棒人互换位置,教师观察、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立棒式传接棒方法。 【设计理由】培养学生合作与自主学练的意识和能力,明确右手立棒式错肩传接棒的动作方法和技巧。 ②练习 2:10~15m慢速跑迎面接力。 将学生分为4组,进行10~15m慢速跑迎面接力的自主合作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口诀“右手递右手,从他右边过”,体会右手立捧式错肩传接棒的时机和方法。 【设计理由】通过设置慢速跑迎面接力练习,让学生体会右手立捧式错肩传接棒的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 ③练习 3:30~40m快速跑迎面接力。 将学生分为4组,进行30~40m快速跑迎面接力的自主合作练习,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分工,跑动迅速,右手立棒式错肩传接棒交接顺畅。 【设计理由】通过30~40m快速跑迎面接力练习,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练习和比赛中得到检验,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
(1)传统民居定义 传统民居是指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传统民居建筑不仅是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场所,还融入了居住者的心理诉求和文化理念,往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居住观念。 在我国,最具特点的民居包括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这些民居形式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2)教学目标 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欣赏传统民居。 ②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的学习过程,提高欣赏能力,形成审美感知的核心素养。 ③感受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3)教学活动 环节一:初步感知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民居?学生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北京的四合院、内蒙古的蒙古包、福建的土楼、陕西的窑洞等,都是传统民居的代表。 【设计理由】通过初步感知,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一个初步认识。 环节二:深入探究 ①教师展示各地民居的视频,提出问题:不同地区的民居带给你哪些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地区的民居带来宽敞、温暖、气派等不同感受。 ②教师展示福建土楼、陕西窑洞的照片,请学生小组讨论:民居有什么特点及功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居特点,比如南方炎热多雨,多考虑排水通风;北方寒冷干燥,多考虑御寒取暖;福建土楼运用夯土墙和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巨型民居,适合大家族聚居,并具有突出的防卫功能;岭南骑楼既可为人行道遮风挡雨,又可扩大使用面积。 【设计理由】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小组讨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将其带入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民居的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突破本节课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