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0题)
简答题 (3题)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地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家庭对儿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情感和情绪的支持:家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安全的环境,父母通过积极的情感交流和关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养情感表达能力。这种情感支持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②教育和指导:家庭是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法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技能和人格发展。 ③家庭结构和关系:不同的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④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影响。贫困或不稳定的经济状况可能限制孩子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良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⑤家庭氛围:家庭的氛围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而紧张或冷漠的家庭氛围往往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⑥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社交方式等都会影响孩子。孩子会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行为习惯。 ⑦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等方式,帮助孩子巩固学校所学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材料分析题 (2题)
(1)材料中,张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班级管理的原则,值得借鉴。 ①张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材料中,张老师面对其他任课老师对班级学生的消极评价,并没有责骂学生,而是相信学生可以变好,并与学生一起制订班规,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观的要求。 ②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帮助、引导。材料中,张老师认真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对大家达成的共识给予了肯定,并勉励主动承认错误的彬彬,符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观的要求。 ③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班级管理的自主参与原则。该原则强调在班级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班级群体和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班级建设和班级教育。材料中,张老师面对班级秩序混乱的问题,组织学生们展开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一起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并制订班规,体现了该原则。 ④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班级管理的教管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把班级教育和班级管理辩证地统一起来,做到教中有管、管中有教。材料中,张老师面对班级学生纪律差,以及彬彬与其他同学吵架,并没有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而是通过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的形式,为班级制订班规,也间接地让彬彬认识到了班集体纪律的重要性,体现了该原则。 综上所述,张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符合班级管理的原则,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值得学习。 (2)班主任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方法具体包括: ①有效的说服:教师应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②树立良好榜样: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 ③利用同伴(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的集体约定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④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⑤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⑥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使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个人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 ⑦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
(1)①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自变量是研究者掌握并主动操作,能够促使研究对象变化的变量。材料中,徐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组,要求A组学生仔细观察至少一种蔬菜,而对B组学生未做具体要求,就是通过改变对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来研究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②该实验中的因变量是“教学活动的效果”。因变量是指因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有关行为、因素或特征。它是研究的结果。材料中,徐老师想研究的是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对教学活动效果的影响。 ③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A、B两组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教师在参观过程中的指导;观察的时间;农业种植示范园的环境、所观察农作物的种类;等等。无关变量,即干扰变量,又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材料中,除了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以外,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因素还可能有A、B两组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师有偏差的指导,以及外在环境等。 (2)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有以下几个功能: ①导向功能: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教学目标为教学的内容选择、实施等提供了标准和依据,教师和学生都能据此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的和预期成果,从而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这些目标进行,避免偏离主题或浪费时间和精力。 ②激励功能:当学生知道学习的具体目标和达成这些目标后可能带来的成就感时,他们往往会受到激励,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其学习效率。 ③调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节奏。当教师发现学生难以达到某个目标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如降低难度、增加辅导等,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④评价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来评估教学活动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教学目标越明确,越有助于教师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题 (6题)
(1)第一学段写字要求 ①有主动写字的愿望。 ②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③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教学目标 ①会认“沿”“答”等字,会写“井”“观”等字,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优美语句,了解文章内容,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 ③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初步形成语感。 ④能读懂故事蕴含的深刻寓意,懂得做人要视野开阔,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不要成为坐井观天的人,增强文化自信。 (3)写字指导过程 ①识记字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生字,借助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例如“渴”“喝”等字,利用替换偏旁部首法,把“渴”的“氵”换成“口字旁”,并请学将“渴”与“喝”进行辨认;再如“话”,“言”与“舌”的结合,以口舌传达想法,就是“话”。 ②练习书写。 a.教师范写生字,边写边强调书写要点,例如“渴”“沿”“喝”“观”“际”“话”书写要左窄右宽; b.教师指导易错笔画,例如三点水旁是点、点、提,要注意每个点的方向、大小以及相互之间的间距,书写“渴”和“喝”,要注意右下部分是“人”加“竖折”; c.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如写字时要姿势端正,所写的字要横平竖直、撇捺舒展、整洁美观。 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进行模仿书写,并予以纠正和鼓励。 【设计理由】要学写字,需先识记字形。通过“换一换”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巧妙地识记生字。写字时教师先范写,强调书写要点,再请学生自己写,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规范地书写汉字,纠正易错的笔画、笔顺。
(1)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作圆的周长。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可以有以下三种: 方法1:先在围成圆的曲线上标出一个点A,让A点与直尺上的“0”刻度点重合,接着把圆沿着直尺向右滚动一周,直到圆上的A点与直尺上的某一个点重合,这个点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方法2:用线绕圆一周,量出线的长度。方法3:拿卷尺或皮尺直接绕圆一周来量。 (2)教学目标 ①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理解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②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提高空间观念,体会转化思想。 ③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到生活和数学的实际联系。 (3)课堂教学的新授环节及设计理由 环节一:初步感知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车轮的周长呢?用圆片试试看。随后,教师请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圆片以及绳子、卷尺、直尺等工具,想办法量一量。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讨论,并进行巡视指导。交流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教师予以评价。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所提问题动手操作。 预设1:把圆片沿着直尺向右滚动一圈,量出长度。 预设2:用线绕圆片一周,量出线的长度。 预设3:拿卷尺直接绕圆片一周来量。 环节二:深入探究 教师活动: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顺势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与直径也有倍数关系吗?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后再回答,并针对学生的回答结果做出相应评价。 学生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回答: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可能也存在倍数关系。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并完成实验:找3个大小不同的圆片,分别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填写表格。教师提示学生测量中会有误差,可以多测量几次求平均数。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所提问题动手操作、填表、计算。①光盘:光盘的周长为31.5厘米,直径为10厘米,它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15;②硬币:硬币的周长为6.27厘米,直径为2厘米,它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135。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观察上表,你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吗?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并抢答,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教师活动:教师讲授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实际上,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 环节三:总结归纳 教师活动:教师顺势追问:你能尝试总结圆的周长公式吗?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并抢答,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圆的周长=d=2r 【设计理由】通过设置问题,层层提问,利用提问法和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问题的探究,能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从综合特征和分项特征两方面分学段描述核心素养。综合特征体现核心素养的成长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分项特征从不同维度描述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从思维品质维度来说,5~6年级小学生的分项特征如下: ①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主动观察所学语篇中语言和文化的各种现象。 ②通过比较,识别各种信息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发现并推断因果关系。 ③能根据获取的信息,归纳、概括共同特征。 ④具有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⑤学会换位思考,尝试多角度认识世界,辩证地看待事物并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⑥能初步进行独立思考,避免盲目接受或否定。 (2)【中文版】教学目标 ① 语言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新单词和短语“astronaut, dancer, football player, pianist”的含义和用法,并掌握新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a/an...”。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能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能准确运用新单词和新句型就新话题“未来想从事的职业”进行简单交流。 ② 文化意识目标:学生能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提升社会责任感。 ③ 思维品质目标:学生可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和创造性的思考。 ④ 学习能力目标: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够与其他小组成员合作,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英文版】Teaching aims ① Language competenc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astronaut, dancer, football player, pianist”, and master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s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a/an...”. Students can improve integrated language skills through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discuss the new topic of dream jobs using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exactly. ② Cultural awareness: Students can develop correct career values and positive emotional attitude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③ Thinking quality: Students can use English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creatively. ④ Learning ability: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are able to collaborate 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to improve their teamwork awareness. (3)【中文版】教学过程 环节一:热身及导入 课堂一开始,师生互相问好后,教师会带领全班学生共同演唱 You Are My Sunshine 这首英文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接下来,教师会向学生展示关于不同职业的图片,提出问题:What kinds of jobs are these? Do you have a dream job? 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教师给予相应的反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核心话题。 【设计理由】图片的内容形象、生动,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核心话题,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 环节二:听前 预测。 请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标题和图片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思考问题:Who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设计理由】通过对文本内容的预测,为接下来的听力环节做铺垫,发散学生的思维。 环节三:听中 ①泛听。 a. 学生初听课文,验证预测,并概括文章大意。 b. 教师利用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并结合语篇上下文,呈现单词和短语“astronaut, dancer, football player, pianist”的含义、发音和拼写。 ②精听。 请学生再仔细听一遍课文,理解语篇细节,完成判断对错的任务。 Q1: Liu Tao wants to be a football player because he wants to play in the World Cup some day.( ) Q2: Su Hai wants to be a writer because she wants to write stories for children.( ) ③跟读。 a. 请学生跟随录音进行朗读,注意正确的语音、语调等。 b.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对话的核心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a/an...”,并进行结对练习。 【设计理由】以上活动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新词汇和核心句型。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对话内容,内化语言,为语言输出奠定基础。 环节四:听后 ①角色扮演。 学生基于对话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②做调查。 学生四人一组,用所学的新知识围绕话题“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Why?”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评价。 【设计理由】以上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迁移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就话题“未来想从事的职业”进行交流。学生从课本走向现实生活,发展语用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同时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环节五:小结作业 ①小结。 邀请一名学生担任“小老师”,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 ②家庭作业。 听音频并朗读教材中的新单词和短语,并和父母讨论自己未来的理想工作。 【设计理由】以上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英文版】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up and lead-i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the whole class will sing a song named You Are My Sunshine to activate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then the teacher will show some pictur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jobs and ask questions: What kinds of jobs are these? Do you have a dream job? Some volunteers will be invited to share their answers. After that, the teacher will give corresponding comments on students’ answers and show the topic of this lesson. Justification: The pictures are vivid and interesting, which ca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Meanwhile, they can also introduce the topic today naturally. Step 2: Pre-listening Prediction. Let students 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e conversation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pictures, and ask some questions: Who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Justification】Through predicting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students can prepare for the next listening session and foster their divergent thinking. Step 3: While-listening ① Extensive listening. a. Students need to listen to the text for the first time to check their predictions and conclude the main idea. b. With the help of some pictures, videos and the context of the discourse, the teacher will present the meaning, pronunciation and spelling of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astronaut, dancer, football player, pianist”. ② Intensive listening. 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ext carefully and do the following True or False task. Q1: Liu Tao wants to be a football player because he wants to play in the World Cup some day. ( ) Q2: Su Hai wants to be a writer because she wants to write stories for children. ( ) ③ Repetition. a. Ask students to read after the tap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b.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students can summarize the key sentence patterns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a/an...”. Then they can 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Justification】 These activities can help students learn vocabulary and core sentence patterns in the context. Students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internalize the language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linguistic output. Step 4: Post-listening ① Role-play. Students will have a role-play using the conversation as a script. ② Do a survey. Students need to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do a survey about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Why?” by using the new knowledge. Several minutes will be given. When time’s up, some students will be invited to share their results. Then the teacher will comment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Justification】Through these activities, students can creatively apply the language they have learned in the context and discuss the topic of dream jobs. Meanwhile, they can develop their pragmatic ability and correct career values. Their cooperative awareness can also be enhanced through group activities. Step 5: Summary and homework ① Summary. Invite one student to act as an assistant teacher to conclud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day. ② Homework. First, listen to the audio and read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book. Second, talk about their dream jobs with parents. 【Justification】 Through these activities, students can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and deepen their impression of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t the same time, these activities help students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real life.
(1)歌曲特点 ①节拍、调式:4/4拍,B羽五声调式。 ②曲式结构:一段体。 ③音乐风格:从节奏上看,歌曲多使用四分音符,较为规整,律动性强;从旋律上看,歌曲以三度以内的音程进行为主,同时出现了四度和五度的音程跳跃,塑造了活泼、阳光的音乐形象。 ④情绪情感:歌曲的音乐情绪为甜美地,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教学目标 ①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美,通过视听结合、创设情境等方式,体会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 ②学唱《草原上》,积极参与演唱、模仿、创编、师生互动等实践活动,对蒙古族民歌产生兴趣和学习热情。 ③理解、掌握四度和五度音程的演唱,在感受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的同时进行音乐编创和赏析,进一步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3)“学唱曲谱环节”的教学活动及设计理由 环节一:初步感知 ①初听歌曲,请学生思考:“听完这段音乐作品,你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音乐速度又如何?” 学生回答:甜美地;中速稍慢。 ②复听歌曲,请学生闭目思考:“听完这段音乐作品,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呢?” 学生自由想象。 ③再听歌曲,请学生跟随音乐自由律动。 环节二:探究音乐 ①教师引导学生用“la”哼唱歌曲旋律,请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出四度、五度音程的问题。 ②针对该问题,设置如下练习,并在练习中解决问题: A.教师请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四度、五度音程的特点,并为学生编写一条4小节、有针对性的旋律练习。具体如下: B.教师请学生跟随教师的琴声,由慢渐快模仿演唱,巩固旋律意识,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③教师请学生加歌词演唱歌曲,并提示学生充分呼吸,咽腔打开,笑肌抬起,气息平稳,唱出轻快活泼的感觉,同时解决歌曲处理问题。 A.教师通过弹唱歌曲,引导学生视唱歌曲乐谱,并提问学生:“歌曲的音乐情绪该如何表现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整理,引出如下问题并解决: a.全音符。理解全音符的作用,进行节奏模仿。 b.配乐朗诵歌词。理解歌词的作用,创设情境进行模仿练习。 B.教师请学生运用所学的歌词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恰当的舞蹈动作上台自由展示,教师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④教师追问:“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理由】《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音乐教学中应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展开课程设置。以上教学环节寓教于乐,积极融入了上述核心素养,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学唱曲谱的教学环节。
(1)功能或作用:发展学生快速反应和协调、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 (2)教学目标 ①了解游戏项目的规则、相关注意事项及丢手绢的具体玩法,发展快速反应和协调、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提升体能,能够掌握丢手绢并尝试完整游戏。 ②通过对丢手绢这一游戏的学习,加深对游戏项目的认识,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提升情绪控制能力,学会团结协作。 ③在游戏和竞赛中强化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困难,树立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3)教学过程及设计理由环节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 a.体育委员整理队伍,检查人数,向教师报告。 b.师生问好。 c.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提问导入:同学们,老师想问一问大家:你们都知道哪些体育方面的游戏呢?(跳格子、跳山羊、手推车)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玩游戏,那大家想不想多掌握一些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一个新的游戏——丢手绢。 【设计理由】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收心凝神,明确课的内容及要求。运用提问导入方式,符合小学低学段学生的学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准备部分 ①热身——慢跑 热身跑:学生绕400米操场慢跑一圈。 组织教学:四路纵队。 要求:听从指挥,充分热身。 ②徒手操(5节,每节一个8拍,两拍一动) 第一节(4×8拍):头部运动1—2—3—4—5—6—7—停。 第二节(4×8拍):扩胸运动1—2—3—4—5—6—7—停。 第三节(4×8拍):腰部运动1—2—3—4—5—6—7—停。 第四节(4×8拍):膝关节运动1—2—3—4—5—6—7—停。 第五节(4×8拍):踝腕关节运动1—2—3—换—5—6—7停。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动作标准,节奏准确。 【设计理由】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热身,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避免受伤。 环节三:基本部分 ①示范讲解 第一列学生做完整动作示范,教师提问:如何做到丢手绢时不被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走成一个或几个圆形队,面向圆心蹲下或坐下。选一名学生做丢手绢的人,手拿手绢站在圈外。丢手绢的人围着圆圈走或跑,乘人不注意,把手绢悄悄地丢在任意一个人的身后,然后继续向前走或跑。圆圈上的人发现了自己身后有手绢,立刻拾起来去追(拍)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在跑到拾手绢的人位置之前如被追(拍)上,则继续做丢手绢的人;如未被追(拍)上,则拾手绢的人换做丢手绢的人。如此轮流做下去。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明确游戏基本要求及关键环节,为接下来的练习做好准备。 ②练习 a.“8”字跑练习 组织教学:以列为单位将队伍分成四组。 要求:每组学生呈一路纵队,在老师所画“8”字上进行慢跑。 b.起跑练习 组织教学:以列为单位将队伍分成四组。 要求:每组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进行蹲姿起跑。 c.完整练习 组织教学:全班学生呈一路纵队,手牵手成圆圈,原地坐下,进行丢手绢游戏。要求:不许交头接耳,注意安全,遵守规则。 d.分组练习 组织教学:以列为单位,将队伍分成四组。 要求:每组学生自己组织丢手绢游戏,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安全。 【设计理由】通过设置循序渐进的练习,能够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游戏方法,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③检验——“丢手绢小王者” 方法:全班学生以排为单位,分成4组,每组学生手牵手成圆圈,各组进行丢手绢游戏。每组选出一位胜者继续参与游戏,最终选出被抓到次数最少的学生,评为“丢手绢小王者”。 要求:根据规则进行游戏,注意安全。 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表现,学生互评、师评。 【设计理由】学以致用,巩固所学,让学生体会游戏的乐趣,保证本节课的适宜运动量。 环节四:结束部分 ①配乐放松操——幸福拍手操。 预备式:原地踏步。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抖抖肩,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扭扭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跳一跳。 组织教学:四组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找准节奏,动作标准。 ②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和全班学生的表现,表扬优秀学生,激励全班学生。 ③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设计理由】整理放松有助于学生运动后的迅速恢复,平复心境;通过总结及下课,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收获,获得情感上的提升,养成及时收拾器材的良好习惯。
(1)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民间玩具有布老虎、风筝、泥塑、皮影戏、拨浪鼓等。 (2)教学目标 ①了解布玩偶的材料,掌握制作布玩偶的方法,创作布玩偶作品。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形成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 ③体验制作的乐趣,感受美术的魅力,产生对手工创作学习的持久兴趣。 (3)新授环节及设计理由环节一:初步感知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可以做成布玩偶的针织品?学生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寻常的手套和袜子等针织品经过我们的巧妙设计、制作,就变成了可爱美观的布玩偶。 【设计理由】通过初步感知,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一个初步认识。 环节二:深入探究 ①教师展示布玩偶图片,提出问题:布玩偶的造型、色彩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布玩偶的造型多样,可以是动物、人物、植物等,色彩鲜艳。 ②教师展示布玩偶实物,请学生小组讨论:这些小动物是用哪些工具材料制作的?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立体动物运用了剪刀、针线等工具和手套、袜子等软性针织材料,并运用了组合、添加等方法进行制作。 【设计理由】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讨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将其带入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布玩偶的特点及制作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突破本课重难点。 环节三: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布玩偶的设计制作方法:首先,选择针织材料;其次,用纸团将内部填充;再次,用绳子区分头部和身体;最后,添加装饰完成。 【设计理由】教师的示范能带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创作过程,拓宽学生思路,为学生自己动手创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