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题(考生回忆版)

单项选择题 (29题)
1.

在处理学生上课迟到时,甲老师要求学生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从前门进入,并说明迟到理由,经同意后方可入座;乙老师则将学生关在教室外,待讲完课才让其进入教室;丙老师允许学生进入教室,但要罚站。对于三位老师的做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甲老师做法正确,迟到应该说明理由
B.
 
乙老师做法不正确,应该在教室外罚站
C.
 
丙老师做法不正确,只能在教室外罚站
D.
 
以上老师做法都不正确,不应该影响学生上课

2.

创新是一种勇于超越的精神,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下列表述不属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的是( )。

A.
 
独立性
B.
 
反思性
C.
 
批判性
D.
 
坚韧性

3.

唐老师组织教研组实施以“地形”为主题的跨学校大单元教学活动,他安排李老师负责规划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安排张老师负责设计小单元的教学活动及评价要求。唐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教师角色是( )。

A.
 
学习者
B.
 
反思者
C.
 
协作者
D.
 
评价者

4.

李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考虑的问题是:“课前我还需要准备哪些课堂教学辅助材料?”“我怎么才能把课上好?”这表明李老师所处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是( )。

A.
 
关注发展阶段
B.
 
关注情境阶段
C.
 
关注学生阶段
D.
 
关注生存阶段

5.

为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规定:值日卫生不整洁者,每人每次罚款1元;上课回答不出教师提问者,每人每次罚款2元;考试不及格者,每人每科罚款5元。罚款由生活委员统一收取保管,由学习委员造册奖给每次考试前五名的学生,该班主任的做法( )。

A.
 
不正确,侵犯了学生财产权
B.
 
不正确,应与监护人商定罚款
C.
 
正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D.
 
正确,有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6.

放学后,初中生谢某约了几名同学在校内的一处空地玩“射箭游戏”。嬉戏中,庄某射中了谢某的右眼,班主任知道后立即将谢某送至医院救治。应对谢某受伤害承担主要赔偿责任的是( )。

A.
 
庄某的监护人
B.
 
庄某
C.
 
学校
D.
 
班主任

7.

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普通高中主要评价为( )。

A.
 
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情况
B.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情况
C.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D.
 
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

8.

高中生王某发现自己放在学校宿舍的电子词典不见了,立刻向班主任胡某报告,胡某闻讯后组织班干部对王某所在的宿舍以及周围宿舍的床、箱子进行搜查,最终在学生刘某的箱子里发现了王某的电子词典。胡某的做法( )。

A.
 
正确,维护了学生的财产权
B.
 
错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C.
 
正确,履行了班主任的职责
D.
 
错误,侵犯了刘某的名誉权

9.

中学教师陈某在上课期间用手机经营网店,学生对此意见很大,学校多次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陈某拒不改正,最终被学校解聘。对于学校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陈某未履行对学生的监护职责,可以解聘
B.
 
陈某未履行教师教育教学职责,可以解聘
C.
 
对陈某只能给予行政处分,不能解聘
D.
 
陈某依法享有教育教学权,不能解聘

10.

按照《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列关于学校“双减”工作目标的表达,正确的是( )。

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②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

③学校课后服务全面满足学生需要

④校外培训行为全面规范

⑤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A.
 
②④⑤
B.
 
①②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⑤

1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小学的教室、寝室吸烟和饮酒
B.
 
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聘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C.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私拆或将未成年人的信件弃毁
D.
 
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人

1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

A.
 
人民检察院
B.
 
全国人大
C.
 
人民法院
D.
 
监察委

13.

某中学马老师,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常常工作一忙就不修边幅,但他坚持要求学生,不仅要求学生保持教室卫生,还要求他们注重仪表,学生常常不以为然。下列选项中的名言与案例所体现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符的是( )。

A.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B.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C.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

张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予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更多发言机会,忽略了其他的学生的发言。张老师的做法违背了( )。

A.
 
教师公正的可互换性
B.
 
教师公正的灵活性
C.
 
教师公正的对等性
D.
 
教师公正的终身性

15.

每当学生犯错误时,王老师都会对其进行惩戒,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他总是把学生带到操场,单独惩戒。下列选项对王老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有违教育惩戒的针对性
B.
 
有违教育关怀的连续性
C.
 
有违教育惩戒的科学性
D.
 
有违教育关怀的教育性

16.

化学教师于老师尝试在讲解枯燥的知识时加入原创有趣的演示实验,还创办了“你身边的化学”科普栏目,并将学习文具奖励给积极投稿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于老师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于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教师威信影响因素有( )。

①专长力量

②吸引力量

③奖赏力量

④行政力量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17.

“翻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具,主要用于( )。

A.
 
翻地
B.
 
灌溉
C.
 
播种
D.
 
脱粒

18.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20世纪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完成。下列不属于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是( )。

A.
 
珍妮纺纱机
B.
 
熔铁炼钢
C.
 
机械计算机
D.
 
内燃机

1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检阅的由100面战旗组成的战旗方队,代表了全军荣誉功勋部队。下列选项中,因在辽沈战役中表现出色而获得荣誉称号的功勋部队是( )。

A.
 
大渡河连
B.
 
金汤桥连
C.
 
塔山英雄团
D.
 
襄阳特功团

20.

下列历史人物,在逻辑学上创立了三段论的演绎推理形式,成为形式逻辑奠基人的古希腊学者是( )。

A.
 
赫拉克利特
B.
 
毕达哥拉斯
C.
 
亚里士多德
D.
 
德谟克利特

21.

体操是根据人的生物学特征设计并对人体的造型有特定要求的一种身体操练。奥运会中男子、女子共有的项目是( )。

A.
 
跳马
B.
 
双杠
C.
 
单杠
D.
 
吊环

2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有许多名句传世。下列诗句中,出自《诗经》的是( )。

A.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B.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3.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下列人物形象是该小说主人公的是( )。

A.
 
苔丝
B.
 
娜塔莎
C.
 
玛丝洛娃
D.
 
欧也妮·葛朗台

24.

理学是我国宋明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在认识论上,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下列理学家中提倡“知行合一”的是( )。

A.
 
程颐
B.
 
陆九渊
C.
 
朱熹
D.
 
王守仁

25.

学堂乐歌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作者是( )。

A.
 
赵元任
B.
 
沈心工
C.
 
李叔同
D.
 
刘质平

26.

某校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成绩相关数据如下,求四个班级的总平均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80.56+79.81+82.54+81.36)÷4
B.
 
45×0.26+42×0.24+44×0.25+43×0.25
C.
 
(45×0.26+42×0.24+44×0.25+43×0.25)÷174
D.
 
(80.56×45+79.81×42+82.54×44+81.36×43)÷174

27.

在编辑Word文档时,需要插入一张背景透明的图片,图片格式应选择( )。

A.
 
PNG
B.
 
JPG
C.
 
ARW
D.
 
BMP

28.

下列选项中,与“手机——电子设备”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
 
川贝——海洋生物
B.
 
机床——生产工具
C.
 
快艇——航空母舰
D.
 
水果——有机蔬菜

29.

张、王、李、赵四位同学在食堂同一窗口打饭,其中两位同学戴帽子。队首不戴帽子的王同学说:“紧挨在我身后的同学戴帽子。”张同学说:“我前面没有同学戴帽子。”赵同学说:“我前面有两位同学戴帽子。”如果他们说的都是实情,那么戴帽子的两位同学是( )。

A.
 
张和王
B.
 
赵和李
C.
 
王和赵
D.
 
张和李

材料分析题 (3题)
材料

新学期开始了,班主任李老师发现班级纪律越来越差,其他科任老师不断向李老师告状。李老师很生气,给学生立了很多班规,并要求大家严格遵守。

下面是李老师制定的班规:

(1)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2)上课时,坐姿端正,不睡觉,不吃东西,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3)课间不得乱走、乱窜,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4)允许同桌间互相问问题,但必须控制音量,小声询问,不得讨论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5)衣着整洁,不得穿拖鞋进入教室,不得留长发,不得化妆,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6)不得看小说、杂志、报纸等与课堂无关的书籍,否则一律没收,写400字检讨书。

(7)违反纪律者,不得参加当日社团活动。

31.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行为。(14分)


材料

新学期开始了,初一(3)班的班主任王老师想提高班里学生的写作能力,建议学生每人订阅一份作文刊物。“为什么订,没钱!”安静的教室里传来蒋鹏的大声抗议。王老师很气愤地说道:“我又没强制你订,如果你实在有困难可以不订,但不要影响其他同学订。你不订,其他同学还要订呢。”蒋鹏很不服气地说道:“我就不订。”王老师很恼火,试图将他从座位上拉起来,他不肯,坐在地上大声说道:“王老师打人啦!”王老师气愤地说道:“你像什么样子,还小组长呢!”

下午班会上,王老师撤销了蒋鹏的小组长职位,让其他同学担任。蒋鹏从此对王老师更加不满,每当王老师开班会,蒋鹏就捣乱,王老师也开始孤立和冷落蒋鹏。

32.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育行为。


33

以自己的感受力尽可能多地从书中获取印象——这是读书时首先要做的,但这样只完成了一半。如果想获得读书的全部乐趣,就必须完成读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对自己从书中获取的各种印象做出判断,必须使那些闪闪烁烁的印象凝固,形成持久的形象。这不能着急,要等尘埃落定、疑问平息之后才行。这期间不妨去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撕撕玫瑰花干枯的花瓣;要不然,干脆去睡一觉也可以。这之后,可能你自己也不会想到——自然的变化往往就是这样——你读过的那本书又突然回来了,但完全变了样:它完整地浮现在你的脑海里,和当初从分散的词句中所获取的那些零星印象已大不一样。书里的种种细节都有了固定的、适当的位置;书的整体形象,从头到尾都显露得一清二楚。

现在,就像可以把建筑和建筑加以比较,我们也可以把书和书加以比较了。不过,

这种比较将意味着我们对书的态度已经改变:我们不再是作者的同伙,而成了他的审判官。作为同伙,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无论怎样宽容也不会过分;作为审判官,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严厉的,而且无论怎样严厉,也同样不会过分。有些书,既浪费我们的时间,又滥用我们的好意——难道不能说,这不是一种罪过吗?有些作者,尽写些华而不实的书、谎话连篇的书、陈腐不堪的书,甚至有毒有害的书——难道不能说,他们不是社会公敌、民族败类和害人虫吗?所以,我们应该对书严加审判,应该把每一本书都和历史上最好的好书加以比较。

尽管如此,若认为读书过程的第二步,即判断和比较,和第一步一样容易——认为只要放眼去接受那些纷至沓来的无数印象就行了,那也不免过于愚蠢。要放下手里的书而把读书过程持续下去,要把某本书的整体形象和另一本书的整体形象加以比较,不仅需要有相当大的阅读量,还要有足够的判断力,才能做得既生动又富有启发——这已经够难的了。更难的是,你还要进一步指出:“我要求一本书不仅可读,还要有某种价值;因此,这里是失败的,那里是成功的;这里写得好,那里写得不好。”作为读者,要想完成这一部分的读书过程,需要有极高的学识水平、极大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而这样的天赋恐怕是任何一个普通读者都很难具备的,即便是最自信的读者,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一点点类似这种天赋的影子。那么,干脆把这一部分过程舍去,让给那些批评家,那些穿厚大衣、大礼服的专家权威,让他们替我们评定一本书到底有没有价值——这难道不是聪明的做法吗?可惜,这样不行!

在读书时,我们可能很重视感应的价值,可能会尽量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但是,我们自己也明白,我们不可能对书里的一切都完全抱着同感,不可能把自己完全掩埋起来。因为我们总觉得内心有个捣蛋鬼在悄悄地说“我恨!”“我爱!”而要他不作声,又不可能。实际上,正因为我们有恨有爱,我们才能和诗人、小说家保持那么亲密的关系。所以,让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插在中间,我们会感到无法容忍。即使我们的意见与人不合,即使我们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们的趣味仍然是我们读书时的指路明灯,因为唯有趣味才能使我们身心激动不已。我们是凭着感情来读书的;我们不能压制自己的癖好,就是加以限制也不行。

但是,读书的时间久了,我们或许可以培养自己的趣味,也可以接受某些限制。当初,我们的趣味贪婪而杂乱地吞食各种各样的书——诗歌、小说、历史和传记;后来,它停止了吞食,希望回到广阔的现实世界,尝一尝多变而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滋味。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趣味有点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贪食了,而是更喜欢思考了。

(1).

读书时间久了,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分)

 

(2).

画线句中,完成读书的全过程的含义是什么?读者要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10分)


写作题(1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摄影中有一个术语叫“白加黑减”。通常在拍摄整体偏亮(白)场景中的人像时,初学者总以为场景已经很亮了,照道理要减少曝光,而在拍摄整体偏暗(黑)场景中的人像时,则要增加曝光。“白加黑减”的理论恰恰相反,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拍摄整体偏亮(白)的场景时要增加曝光,在拍摄整体偏暗(黑)的场景时则要减少曝光。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表达,如:要想甜,加点盐;要想顺,设点难;要想紧,放点宽;要想进,可先退。

33.

请结合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