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信息技术》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5题)
简答题 (3题)
程序是由一系列指令或代码组成的,用于指挥计算机执行特定任务的指令集合。程序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个阶段。 (1)机器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一种机器指令的集合,其特点是计算机可以直接识别和执行,不需要进行任何解释和翻译。 (2)汇编语言也称符号语言,用助记符代替了机器语言中的二进制码,因此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比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更便于阅读和理解。 (3)高级语言是为了使程序语言更贴近人类的自然语言,同时又不依赖于计算机硬件而产生。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和运行,必须通过编译程序或解释程序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为机器语言程序后方可执行。
(1)增强理解与记忆。数据结构的概念(如栈、队列、树、图)较为抽象,通过生活实例(如食堂排队、书架整理、家族关系)可以将其具体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逻辑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2)提高学习兴趣。生活实例(如导航路径规划)能让学生感受到数据结构的实际价值,避免理论学习过于枯燥,激发探索欲望。 (3)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如电梯调度、朋友圈关系网),学生能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队列、图)优化解决方案,提升算法思维。 (4)理论与应用结合。数据结构是编程的基础,生活实例(如迷宫搜索对应树遍历)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学”和“怎么用”,避免“学而无用”的困惑。
案例分析题 (2题)
教学设计题 (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