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政治》题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30题)
简答题 (2题)
(1)观点一:认为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被推行,国家极易灭亡。说明了道德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理由如下:①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精神动力。 ②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并且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法治的必要补充,对社会风尚有着重要的影响。 ③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2)观点二:认为现代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道德不起作用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理由:①该观点忽视了道德的作用,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一方面由经济基础决定,另一方面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同时道德对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个人发展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该观点忽视了道德具有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不仅能够让人们认识善恶,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个人品德的养成,而且道德也能够在自己的范围内调整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③该观点忽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道德问题,道德发展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此,虽然现实社会存在很多道德问题,但是并不能否认道德的积极影响,所以应该辩证看待,正确发挥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
(1)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发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 (2)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遵循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不仅要注意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和问题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领会,而且要对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以规范和引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悦诚服接受结论、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实现思想性的教育。 (3)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思想性就要遵循方向性原则,无论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品德教育,还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培养,都要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既要始终坚持和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要求,又要旗帜鲜明地向学生宣传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的、合格的人才。 (4)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通过恰当的案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从而突出课程的思想性。
材料分析题 (2题)
缺
缺
教学设计题 (1题)
(1)写法一: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能力目标:能够辩证看待挫折的影响,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 ③知识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理解挫折的双重影响;掌握发掘生命的力量的途径和方法。 写法二: ①道德修养: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践行自强自律的道德要求,养成良好的个人美德与优良品行。 ②健全人格:理性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具有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③责任意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对自己负责,同时能够关心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 (2)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介绍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冠军王睿的视频:汶川大地震时,15 岁的王睿与死神擦肩而过。十多年来,她奋力挥拍与命运搏击。东京残奥会上,由她与两名队友组成的中国队以二比零击败荷兰队,夺得金牌。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完视频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王睿迎风飞翔,敢于面对挫折,这位从废墟中站起来的残奥冠军给我们诠释了何为生命的韧性。那么到底什么是挫折,我们又该如何增强生命的韧性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增强生命的韧性”。 【设计意图】通过榜样人物事例导入新课,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人物故事中了解挫折。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明确探究主题:增强生命的韧性,敢于面对挫折。 探究活动一:认识挫折 课前,教师布置进行问卷调查的任务,要求学生搜集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不愉快”的事情,并且做好记录。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所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说一说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经历过哪些挫折。 学生展开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在我们怀揣美好的愿望、目标和期待去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失利乃至失败。这些阻碍、失利和失败,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 【设计意图】通过开发学生这一人力资源,借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展开课程内容,不仅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挫折的含义,为后续讲解做铺垫。 探究活动二:正视挫折 根据课前的问卷调查,全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在面对挫折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要如何看待所经历的挫折?”为主题进行 5 分钟的讨论,讨论完成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展示。 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总结:遭遇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于挫折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产生这些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感到失落、焦虑、难过、愤怒、不满等。产生这些负面的情绪感受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一味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们就容易消沉,甚至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面对挫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挫折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由此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人在面对挫折时的差异性,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 探究活动三:战胜挫折 教师呈现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故事《愚公移山》。 情境二:一位父亲在孩子的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我祝你坏运气》。在发言中,这位父亲鼓励孩子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 情境三:世界女排联赛 6 连胜被终结,新一届中国女排在挫折中成长。 教师提问:上述情境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该如何做呢? 学生展开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需要发现、发掘自己的生命力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我们也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求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不同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体会面对挫折应增强生命的韧性,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人生态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开展关于战胜挫折的知识竞赛,请学生列举、分享有关的名人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名人故事,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战胜挫折、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课下参观历史名人博物馆和纪念馆,了解更多有关战胜挫折的故事,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课后让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帮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外活动,锻炼社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