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政治》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30题)
1. B

2. B

3. D

4. A

5. B

6. B

7. B

8. B

9. D

10. D

11. C

12. C

13. B

14. B

15. A

16. A

17. D

18. A

19. A

20. C

21. C

22. D

23. C

24. D

25. A

26. A

27. C

28. D

29. D

30. B

简答题 (2题)
31.
①全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挥市场主体在扩大供给规模,提高供给质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上的作用,不断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 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完善普惠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等等。 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养老产业重大发展机遇。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加大改革创新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养老服务发展对口帮扶机制,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有效供给。 ④大力推动协同共建,进一步深化社会资源统筹整合。大力推动“养老+ 行业”多元融合,促进养老与文化、教育、体育、家政、医疗、商业、金融、保险、旅游等行业全面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

32.
(1)基本特点: ①“法治时评”具有时代性特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法治时评”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变化、探讨社会热点,体现了时代性特点。 ②“法治时评”具有创新性特点。“法治时评”是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的大胆创新,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增长学生的创新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③“法治时评”体现了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特点。“法治时评”实现了将课堂内容与课外法治热点相结合,既重视课内教学,也不忽视社会发展;也实现了将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施策略: 课前: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搜集相关法治案例和社会热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法治热点进行评析,教师加以引导。 课后:注意课后的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践行法治意识。

材料分析题 (2题)
材料
34.
(1)特点: ①该命题情境能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该命题情境以数据内容为主,可引导学生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测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②该情境设置具有结构化特点。该情境源于对真实生活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建构,有利于创设能够真实表现学生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情境。 ③该情境能够明确学科内容,指向明确。通过该情境的设置,结合数据梳理,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与学科内容相联系。 ④该情境具有综合性。通过文字、数字、图表等信息,综合各类信息资源,体现了命题情境的综合性。 ⑤该情境具有科学性。该情境数据是引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数据真实可靠。 (2)问题: 结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思考: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①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②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③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教学设计题 (1题)
材料
35.
(1)政治认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依据,明确新时代后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主要内容。 科学精神:以崭新的时代眼光看待我国社会的主要发展主题,关心时事,提升分析能力。 公共参与:提高社会主义荣誉感,提升为国家奋斗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议题一: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内涵 活动1:多媒体教学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我们走在大路上》,并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作出了几次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新时代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党先后作出三次主要社会矛盾的正确判断,分别在党的八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九大指出了不同时期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活动2:小组讨论 教师多媒体呈现材料: ①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 1978 年的 97.5% 大幅下降到 2017 年的 3.1%,人均收入增长较快。 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 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7 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81倍;我国的基尼系数还在 0.46 以上,仍处在较高水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更加广泛,但是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所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议题二: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活动3:评一评、析一析 教师展示不同观点,有些人认为:我国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我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所以中国发展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有人认为:中国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 引导学生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辨析:你更加支持哪个观点?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学生辨析后教师进行总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议题三: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举措 活动4:建言献策 教师展示视频《我们在行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的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