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地理》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5题)
简答题 (2题)
赵老师的做法落实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这一条教学建议。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1)①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该图,介绍等压线是等值线中的一种,提问:甲乙两地哪里的气压梯度大呢?为什么? ②学生思考回答甲地气压梯度大,甲地等压线密集。 ③教师提问:甲地和乙地的风向分别是什么?甲乙两地谁的风速更大呢? ④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画出甲地和乙地的风向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⑤教师总结: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越大,同时风速也更大。 (2)①通过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②通过分析地图,增强学生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形成地理表象,提高对等压线图的分析及风向判断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材料分析题 (3题)
(1)淡水资源。 (2)煤、铁、石油矿产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政府政策大力支持;消费市场广阔;科技力量较雄厚;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
(1)甲老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学生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乙老师主要采用的是谈话法、启发法,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讲授法的优点:①简洁、快速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灵活、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③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 (2)乙老师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①材料中在进行洋流概念的教学时,学生用电吹风模拟气流方向吹动水槽表层的水,通过实验加深对风海流的理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 ②材料中在进行补偿流的形成及概念时,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合作形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的作用,最后老师指导学生合作绘制图,进行知识的总结,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
(1)该老师的实践作业具有以下特点: ①主体性:材料中老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之后请各小组收集证据,进行论证,并在下节课开展交流,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②趣味性:材料中朱老师结合了楼盘的宣传广告及房屋采光权等贴合学生生活的材料,提出帮王先生搜集资料打官司,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③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老师给出的材料,学生经过实地测量和调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该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①考查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为解决问题通过第一步实地测量获得数据,第二步代入公式计算出影长,第三步查询得出合理楼间距从而帮助王先生打赢官司。 ②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学生经过实地测量得知楼高和楼间距,以及计算得出应有的楼间距,为进一步得出结论提供了数据依据。 ③考查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材料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集思广益、合理分工,通过三个合理的步骤展开实践活动解决了问题。
教学设计题 (1题)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能理解区域的含义,初步感受不同区域的差异,说出区域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同桌合作读图分析区域的特征,学生初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初步认识区域,学生能感受划分区域的目的,提升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的科学理念。 (2)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提问:中国有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及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分区,我们属于哪个分区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什么是区域?它有哪些特征?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顺势引入本节内容《区域的含义》。 【设计理由】通过设悬导入,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区域的含义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利用多媒体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提问:①甘肃省的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②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以将甘肃省划分为哪些区域呢? 【学生活动】读图并回答,甘肃省可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等干湿区域。 【教师活动】讲授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设计理由】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理解区域的含义,初步感受不同区域的差异。 2.区域的特征 【教师活动】提问: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思考:①甘肃省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是如何分布的?②区域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以同桌合作的方式进行思考讨论并汇报,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教师活动】总结: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有明确的区域特征。各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设计理由】通过同桌合作读图分析区域的特征,学生初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地理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及相关资料,提问:你能指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分区吗?我国四大区域分别有哪些特点呢?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以地理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后汇报。 【教师活动】指图讲解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设计理由】通过初步认识区域,学生能感受划分区域的目的,提升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的科学理念。 环节四: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小结:学生结合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进行强调和补充。 作业:课下搜集资料并思考:甘肃省的不同干湿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呢? 【设计理由】师生共同总结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形成知识框架,搜集资料思考的作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提取概括地理的信息的能力,还能提高动脑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