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1题)
辨析题 (4题)
此说法正确。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等。其中,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历史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例如“启发法”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延续,现代社会也依然会学习《三字经》,这些都表明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故该说法正确。
此说法错误。 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两者的具体区别如下:(1)范畴不同。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2)影响因素不同。德育过程中,学生只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影响。(3)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过程并不等同于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故该说法错误。
此说法正确。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论在内容上、方式上及性质上都与其他动物有重要的区别。(1)从内容上看,动物的学习仅仅是掌握个体经验,而人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个体经验,更重要的是以个体的形式掌握社会经验。(2)从方式上看,动物的学习主要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的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3)从性质上看,动物的学习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故该说法正确。
此说法错误。 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工作,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不是只面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故该说法错误。
简答题 (4题)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1)针对性:校本课程要针对地方和学校的实际,同时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过程性:首先校本课程不仅是一个静态的课程类型,还是一个促进教师成长、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其次校本课程是基于教师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另外校本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3)民主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决策遵循着民主开放的原则。 (4)多元性:表现在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如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都可以参与其中。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中学生发散思维的特征有: (1)流畅性 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 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3)独创性 独创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良好性格的培养途径如下: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案例分析题 (2题)
(1)这位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老师通过“如何在地球上确定某一位置”这一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探究,最终使学生理解了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充分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提示学生所学内容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期待之中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贯彻落实好启发性教学原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材料中,三种情境中教师的做法分别体现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消退、惩罚、正强化。 ①情境1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消退”。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材料中,林强上课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体现了消退的作用。 ②情境2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惩罚”。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或者减少一个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材料中,老师在杰明不遵守纪律时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体现了惩罚。 ③情境3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正强化”。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材料中,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体现了正强化。 (2)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时,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强化规律。 ①合理的使用消退。老师应分析学生不良行为背后是什么因素在起强化作用,尽可能消除强化学生不良行为的因素,通过不予理睬的消退方式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材料中,林强上课捣乱,受到同学责怪和老师批评,可他的行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频繁出现。这是因为对林强而言,他上课捣乱是为了获得老师同学的关注,所以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对他而言是一种强化。而后老师不予强化,恰当的使用了消退。 ②恰当运用惩罚。多用剥夺式惩罚,少用甚至不用施予式惩罚。剥夺式惩罚是指在孩子实施了某种不良行为后,教师或家长剥夺其喜爱的某种刺激,以减少受惩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材料中,杰明上课时总是不遵守纪律,老师也多次找他谈话但都没起到好的效果。最后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这是使用了剥夺式惩罚。 ③正确的应用强化。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材料中,兴华平时课上喜欢讲闲话,以前一味地批评并没取得好的效果。于是采用新的策略,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这体现了在惩罚不起效果时,合理的运用强化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