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1题)
辨析题 (4题)
王老师的观点错误。 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各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德育为首,是灵魂、统率,起到保持动力、保证方向的作用;智育是前提、支持,是实现其他各育的认识基础;体育是物质基础;美育是动力;劳动技术教育是前四育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才处于首要地位,而不是智育。 故王老师的观点错误。
张老师的观点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要有机结合。创新思维也是一种能力,因此,知识教学不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故张老师的观点错误。
杨老师的观点正确。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来自先天遗传,通常称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上叫气质。气质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势的一面,也都有其消极的一面,所以没有办法比较其好坏,因此气质无好坏之分。 故杨老师的观点正确。
肖明的观点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但是,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因此,随着考试难度的变化,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也会发生变化,并不是对于任何考试来说,动机皆保持在中等水平最好。 故肖明的观点错误。
简答题 (4题)
教育要发挥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在遵循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实施适合个体的教育。教育要实现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1)要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在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创新教育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寻找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 参考文献: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第108页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自我概念日益抽象化和理想化,并能区分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2)自我概念在结构上更加分化,出现了多领域的自我描述的区别,倾向于把一些特质同特定情境相联系而非泛泛使用这些特质。 (3)自我概念的组织性和整合性增强,能够把自我的不同方面整合成一个富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整体。 (4)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起伏变化,有升有降,其中初中阶段是关键期。 (5)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一般而言,女生的语文自我概念高于男生,男生的数学自我概念高于女生。 (6)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密切相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 (2)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案例分析题 (2题)
材料中的班主任老师主要贯彻了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班主任老师贯彻了疏导原则。该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班主任“我”找到没有交作文的许涛同学,与他交流、谈心,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帮助许涛转变了认识,调动了许涛学习的主动性,这体现了疏导原则。 (2)班主任老师贯彻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班主任“我”在许涛犯错后没有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理,而是挖掘其长处,循循善诱,体现了“我”对许涛的尊重信任,同时“我”还对许涛提出了严格要求,这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3)班主任老师贯彻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材料中,班主任“我”利用许涛勤劳能吃苦的优点帮助其在学习、纪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4)班主任老师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材料中,班主任“我”针对许涛的特点、学习现状专门制定了适合许涛的教育措施,这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综上所述,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措施正确地运用了德育原则,值得借鉴。
(1)根据强化理论,李老师的做法存在以下问题: ①对于不遵守课堂要求的王强同学,错误地运用了正强化。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材料中,王强同学不遵守李老师制定的课堂发言规则,没有做到先举手并安静等待老师叫名字,而是直接举手抢答。但李老师仍然给了他一个回答的机会,对于王强来说获得的是一种愉快的刺激,起到了正强化的作用,李老师无意中强化了不恰当的行为,这会导致王强同学不遵守课堂规则的行为发生频率增加。 ②班上其他学生受到了替代性强化的不良影响。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替代性强化指的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材料中,班上其他同学通过观察,看到王强同学不遵守课堂规则仍然可以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受到了一种替代性强化,这会导致全班同学不遵守课堂规则的行为发生频率增加。 (2)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时,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强化规律。 ①合理且坚定地使用消退。教师应分析学生不良行为背后是什么因素在起强化作用,尽可能消除强化学生不良行为的因素,通过不予理睬的消退方式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材料中,对于王强同学不遵守课堂规则的行为,李老师应坚定地使用消退,而不是直接给予他回答问题的机会。 ②发挥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材料中,李老师对课堂中不遵守课堂规则的王强同学,应有意忽视,为其他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让其他学生知道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无法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其他学生通过观察李老师对待王强的态度和行为,会因此受到替代性强化,类似的行为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