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5题)
1. A

2. C

3. B

4. B

5. C

6. D

7. B

8. A

9. D

10. D

11. D

12. B

13. B

14. C

15. A

案例分析题 (3题)
材料
16.
(1)①该案例中,教师从“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着手,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思考,并请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依恋,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感受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旨在践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旨在践行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讨论过程中,学生以丰富的语言实践为基础,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以往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获得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贯彻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的要求。同时,学生感受土木材料的文化底蕴、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建筑游溢的生命的温度,实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的发展。 ③教师以“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讨论,旨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具体的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提出了“土木让人感到温暖”“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等创造性认知,突出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目的,以及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原则的意图。 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是以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普遍理解为基础的,这些理解包含“中国建筑九个方面的特征”“中国建筑的图片、图书和视频等资料”,以及“初步讨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这样的要求旨在突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自主性的、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同时,也实现了从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到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跨越发展,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的。 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并借助图书馆和网络搜集到的图片、图书和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以现代化思维去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教师把握信息时代的新特点,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推动语文课程的发展,意图突出体现语文课程的时代性特征,更好地践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学生先思考了中国建筑“土木材料”所蕴含的对土地的敬畏,以及中西建筑对比之下中国建筑对大地的依恋,这实现了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的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建筑雕刻”所蕴含的深层寓意,细化了学生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②有利于拓展学生阅读与积累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国建筑雕刻”的认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思考的课题,学生通过回答与交流,可以拓宽自身阅读与积累的知识范围,增加知识储备,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自主阅读、探究去获取更多知识。 ③有利于创设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课堂之初的“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到教师进一步提出的“谈谈关于中国建筑雕刻的认识”,这样的问题设置循序渐进,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贴近生活的情境。 ④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谈对中国建筑雕刻的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了自主探究与总结。学生自主搜集了众多“三雕”艺术的图片,并进行了分类,理解了“三雕”艺术中的故事,并得出了“像历史教科书,教育后世子弟”这样的认知。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并凸显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 缺点: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提出个性化理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它们就像历史教科书,教育后世子弟”,而教师并没有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更好地履行其引导者的职责,课堂教学要做到循序渐进。

材料
17.
错别字:第⑤段“激厉”的“厉”应改为“励”,“犹患”的“犹”应改为“忧”,第⑥段“计校”的“校”应改为“较”。 第④段病句:高超的飞行技术,过硬的心理素质,她拥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可改为:高超的飞行技术,过硬的心理素质,使她拥有了面对风险的勇气。

教学设计题 (3题)
材料
19.
《窦娥冤(节选)》的戏剧矛盾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突。选段中主要体现了社会冲突和意志冲突。 社会冲突主要体现在窦娥和官府(或统治者)的抗争上。官府本来是正义公道的象征,是伸张正义、为百姓服务的政府机构。而在《窦娥冤(节选)》这部作品中却不是这样的,楚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维持礼教规范,反而凭借自己的权力,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成为礼教的破坏者。这正是社会冲突的表现。 此外,关汉卿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窦娥内心的意志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的冲突。窦娥对自己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守寡的悲惨命运,怨愤满怀,难以抑制,但守节尽孝以修来世之福的愚昧认识,又迫使她不得不安于现状。窦娥蒙受冤屈时,她情不自禁地诅咒天地鬼神的糊涂昏聩,但她还是对天发下了三桩誓愿,坚信“皇天也肯从人愿”。最后窦娥又不得不化作鬼魂,亲自为自己诉冤。在窦娥心目中,天地鬼神既昏聩得任意把无罪之民推向死境,又聪明得足以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天地鬼神的这种矛盾态度,正是窦娥内心矛盾的形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