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5题)
1. B

2. C

3. B

4. B

5. D

6. B

7. A

8. C

9. C

10. A

材料
11. D

材料
12. D

材料
13. A

材料
14. C

材料
15. B

案例分析题 (3题)
材料
16.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中常见的互动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激发学习积极性。 通过课堂提问,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思维活动,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检验教学效果。 案例中,该教师多次通过更改原文的方式来设问,如“那‘敬业’和‘乐业’这两部分可以替换吗?”“课文1-5段是不是就多余了?可以删掉了?”等均能体现该教师的这一思路。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情境,进行自主思考,充分发挥主体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带领学生尽可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获得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自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该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是教师注重课堂评价的具体体现。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及引导,有助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是为了吸引听众注意,让听众听明白演讲者说的话”时,教师进行进一步追问“仅仅是为了让听众听明白观点吗?”这一行为,一方面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肯定,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获得了鼓励,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学习动力得以增强;另一方面又能体现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对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及时关注,教师深入分析这些表现,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师追问的这一行为,真正实现、促进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

材料
17.
错别字:第④段,“优”应为“忧”,(或是改“禄”为“碌”)第⑤段“烦”应为“繁”; 病句:盒子竟出奇地轻,我激动地打开,不出意料地,却发现空无一物。 应改为:盒子竟出奇地轻,我激动地打开,却发现空无一物。

教学设计题 (3题)
材料
19.
本篇课文是一首四言乐府古诗,是诗人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后,在归途中路过碣石山时所写。诗歌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展现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首诗歌能很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本文,有助于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学习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