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5题)
1. C

2. A

3. B

4. A

5. C

6. A

7. C

8. D

9. A

10. D

11. B

12. C

13. C

14. D

15. A

案例分析题 (3题)
材料
16.
(1)①语言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案例中,该教师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给定句式,为学生提供了分析课文的思路,并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具体分析,立足文本,分析邹忌将生活琐事与国家大事进行类比这种设喻手法的巧妙之处,从而体会邹忌委婉劝谏的语言艺术。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②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中,该教师要求学生用红笔在纸上记录同学发言的要点,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①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文”“言”并重。“文”指文言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言”指文言文的语言形式(语言特点)。所谓“文言并重”是指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字词的讲解和文意的疏通,又要注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②该教师将“文言知识学习”与“文章内容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先引导学生思考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感受邹忌劝谏的思路和方法,体会其劝谏的语言艺术,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题目中的“讽”字,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讽”字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委婉劝谏的艺术。这样达到了“文言知识学习”与“文章内容理解”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 ③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探究。案例中,该教师结合“讽”字的讲解,通过抓住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和内容的神韵组织教学,不仅指导学生积累文言文的知识,还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不断地提升文言文学习的效果,达到“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的目标。

材料
17.
错别字:第②段“苏拭”的“拭”应改为“轼”,第③段“书藉”的“藉”应改为“籍”。 第④段病句:虽然不可能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但是多看看这类书还是有益的。可改为:即使不可能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多看看这类书还是有益的。

教学设计题 (3题)
材料
19.
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往来。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一一说了出来,他们听了后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家中,拿出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几日后,向桃源人告辞。桃源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