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9题)
1. C

2. C

3. A

4. B

5. B

6. D

7. C

8. D

9. D

10. D

11. C

12. B

13. A

14. B

15. A

16. A

17. B

18. B

19. C

20. A

21. A

22. D

23. B

24. C

25. A

26. C

27. A

28. D

29. B

材料分析题 (3题)
材料
30.
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体现了正确的教育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材料中“我”不仅关注反应快、学习好的学生,也关注不爱发言的学生,对于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小胜和比较内向的文文也没有放弃,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能只看重某一科的学习成绩。材料中,在“我”的帮助和促进下,文文和小胜都发生了改变,文文比以前自信,小胜听课也认真多而且学习也努力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要求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材料中,“我”送给小胜精美的卡片作为他积极提问的奖励,并且对于内向的文文以安抚和鼓励,使学生们愿意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备注】主观题答案并不唯一,考生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分析材料,如根据老师能够针对文文和小胜的特点因材施教这一表现分析出教师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根据老师关注到文文的紧张情绪进行了安抚分析出老师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等。言之有理,分析论证充分即可得分。

材料
31.
材料中沈老师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沈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关爱学生要求关爱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晓良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不太适应,沈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他,没有放弃他,体现了关爱学生。 其次,沈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做到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沈老师通过设立“进步T台秀”“学习积分银行”等教育措施,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成绩,关注到了学生在各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体现了教书育人。 最后,沈老师的行为体现了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做到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奉公。材料中,沈老师尊重晓良的家长,一边让座倒水,一边跟他详细交流晓良的在校情况,与家长耐心沟通交流,体现了为人师表。 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好老师。

材料
32.
(1)体育“法治”与“德治”的本质区别在于法是外在且强制的,用法来维持公平竞争,运动员是被动的、消极的,处于服从的地位;道德是内在且自发的,用道德来维持的公平竞争,闪耀着善的光辉。 (2)体育“法治”与“德治”二者应该保持相依相存的关系,理由如下: 一方面,在体育中,没有法,比赛缺乏必要的客观规范性,无法进行,因此,需要用法来确定比赛用具,规定胜负标准。没有道德,体育行为失去了主体的规范性,也无法进行,因此,需要依靠运动员和裁判员的道德自律。所以,规则的他律和运动员和裁判的自律,各司其职,使比赛既有公平的舞台,又有公平的行为。 另一方面,法与道德有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两者一刚一柔,一外一内,一为治标,一为治本。两者分离,则顾此失彼,越治越乱。两者结合,则刚柔相济、内外兼顾、标本兼治。 因此,只有二者结合使用,才能减少体育界行为失范的现象。

写作题 (1题)
材料
33.
遵循教育规律 静待向阳花开 水从泉边流出,挟着泉的冰冷;风从花间吹过,带着花的清香。万物自有规律,顺应这自然的一草一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便有着尊重规律的表述,教育中也是如此。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助力者,我们更应把握和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才会有惊喜的收获与硕果。 遵循教育规律,需要相信学生潜力,给予包容和信任。“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认识到学生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去相信他们,包容他们。马卡连柯是苏联教育家,当时学校有位叫谢苗的流浪儿童偷窃成性,在同学们眼中视其为另类。但马卡连柯却对他委以重任,给他证件,让他去几十公里外取一笔数额不小的钱,学生十分震惊,也十分感动,谢苗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信任与包容的强大力量。就是这样一次看似普通的信任,使谢苗觉得自己得到了重视与尊重。于是,他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由此可见,宽容与相信比雷霆万钧的打击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心,导人向善。 遵循教育规律,需要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去奇思妙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当前教育现象中,校内作业负担重,校外补课压力大,原本多彩的童年逐渐黯淡,但这样真正能促进孩子们成长吗?答案是否定的。就像电视剧《小舍得》里面的两个孩子:子悠和欢欢,因为过重的课外辅导和学习压力,子悠失去了自由,欢欢没有了欢乐。“双减”政策势在必行,要让学生们从教室里解放出来,多到户外去强健体魄和感受世界;要让学生们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有时间俯下身子去嗅一嗅花草芳香;要让同学们从机械操练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天马行空,有时间奇思妙想。 遵循教育规律,需要呵护孩子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吕氏春秋》中记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这体现出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单纯依靠良好的愿望,急于求成很可能事与愿违。古代宋国有个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快点长,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变得枯萎。现如今的教育同样如此,为了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些来自于师长过重、过高的期望,就像不断拉紧的弓弦,结局只能绷断,而这种“竭泽而渔”式的教育,也会更早磨灭孩子的学习热情,唯有从小呵护兴趣,循序渐进,孩子才可以健康成长,收获意外惊喜。 天体遵循着规律,才有日月之行的光辉闪耀;大地遵循着规律,才有四季轮回的生生不息;教育遵循着规律,才有健康成长的明天无限。遵循教育规律,给学生信任、赏识与空间。不仅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保持对生命的热忱,还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