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题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0题)
简答题 (3题)
(1)导向功能。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将评价标准向被评价人公布,将对被评价人起到引领的作用,对其下一步教学或学习起到导向作用。 (2)诊断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去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合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得当,教学重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楚等问题;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调节功能。教学评价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具有调节的功效和能力。 (4)激励功能。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师和学习者形成一种促进和强化,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5)管理功能。管理功能是指教学评价使评价对象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成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
(1)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2)理想教育。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理想,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 (3)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小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小学生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 (4)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小学生学会善意对人,乐于助人。培养小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质。 (6)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提高小学生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打好基础。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教育小学生懂得并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民主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8)自觉纪律教育。小学阶段应对学生加强自觉纪律教育,增强他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桑代克根据猫开笼的取食实验提出了试误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 试误说的基本规律有: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材料分析题 (2题)
(1)丁老师的行为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合理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①丁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新课改的学生观,新课改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材料中,丁老师对学生们说:这周我值日,下周大家转流做,我相信你们会做的更好。这表明丁老师相信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遵循了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②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材料中,丁老师请同学们围绕“课堂纪律、班级卫生与我们的关系”展开讨论,并与大家一起制定了值日表。表明丁老师在行为上对学生帮助和引导,遵循了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③丁老师的行为运用榜样示范法,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的方法。材料中,丁老师面对乱作一团的教室没说什么,自己开始打扫教室。用自身言行为学生做了良好的示范。学生们受到老师行为的感染,变得规矩多了。 ④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民主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材料中丁老师请同学们围绕“课堂纪律、班级卫生与我们的关系”展开讨论,并与大家一起制定了值日表。体现了丁老师发扬教育民主,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丁老师的行为遵循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值得我们学习。 (2)班级管理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必须按照班级管理的规律开展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材料中,丁老师面对教室杂物满地,黑板上涂得乱七八糟,学生相互打闹、乱作一团的情况,遵循了科学的班级管理规律,通过班会讨论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②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发扬民主,吸收学生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材料中,丁老师通过与学生讨论、共同制定值日表,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的积极性,并最终在期末被评为优秀班级。 ③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材料中,丁老师对学生们说相信你们会做的更好。并在主题班会上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启发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④此外,班级管理还应遵循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教育资源合理地配置,实现整体优化效应。
(1)探究式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下面五个实施步骤: ①创设情景。创设情景不仅是教师导入教学主题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探究动机的需要。材料中,教师通过将气球放瓶子里再吹,看谁能把气球吹起来导入课堂,体现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启发思考。在学生被创设的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并形成学习的心理准备之后,教师应及时提出富有启发性而且能涵盖当前教学知识点的若干问题。材料中,当同学们跃跃欲试,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却又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体现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③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在实施这一步骤的过程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认知工具和学习资源,或是利用在教师指导下从网上或其他途径获取的工具和资源,围绕教师提出的与某个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材料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自主探究体现了这一点。 ④协作交流。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应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开展小组或班级内的协作与交流。材料中,教师让大家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寻找问题的原因并进行协作交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体现了这一点。 ⑤总结提高。总结提高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步骤,其目的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总结,来补充和完善全班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之后对当前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方面仍然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全面、更深刻地达到与当前所学知识点有关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材料中,教师通过引导并总结空气的压力使得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并解决了气球吹不起来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2)在小学实施探究教学的意义包括: ①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下,学生会更加积极自主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以独立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②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质疑、分析和评估所获得的信息,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③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生能够交流思想、分享观点,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④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或提出新的观点。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题 (6题)
(1)培养“审美创造”素养 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②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分—总”的写作结构,运用了列数字、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展现出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体会赵州桥的外形美、作者的语言美,感受鲜明具体的形象,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 ③在教学中,可从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例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互动讨论、品析词句,感受语言风格,发掘审美价值;借助自主合作探究,用直观手段与跨学科方法,培养综合思维;还可利用情境与多媒体,补充资料并联系生活,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精神的熏陶,增强对优秀文化的认同。 (2)教学目标 ①会认“县”“拱”等生字,会写“赵”“省”等生字,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品析重点段落,揣摩优美语句,了解赵州桥的基本特征,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 ③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增强语感。 ④体会作者对古代工匠精巧技艺的赞美之情,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3)教学活动 【方式1】 步骤一:整体感知 ①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首先对“横”“史”等重点生字词进行示范讲解。 ②默读课文并思考第 2 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交流明确:雄伟、坚固。 【设计理由】整体感知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扫清阅读障碍,为深入研读课文打好基础。 步骤二:深入研读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 ①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一找,说一说。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明确:文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五十多米”“九米多”“三十七米多”等,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学生去换词对比阅读,明确:“既……又……”用得好,这一关联词写出了赵州桥设计的巧妙,能够兼顾坚固和节约,一举两得。 ③再读课文,说说第 2 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 师生交流,明确:雄伟、坚固。 ④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结合实际感受,明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才干和智慧的敬佩之情。 【设计理由】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字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方式2】 活动主题:研读第 2 自然段。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会。 活动过程: 步骤一:组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思考问题:文章第 2 自然段交代了哪些信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步骤二:自主朗读完成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间为 5 分钟。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分歧和困难,加以适时的引导。学生讨论完成之后,请各组派代表交流答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可以得出:文章第 2 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赵州桥雄伟的外观、精巧的设计和坚实稳固的建筑特点;本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五十多米”“九米多”“三十七米多”等,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既……又……”这一关联词写出了赵州桥设计的巧妙,能够兼顾坚固和节约,一举两得。 步骤三:讨论完成后,为学生补充赵州桥的相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赵州桥雄伟和坚固特点的认识。 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深入理解第 2 自然段,了解了赵州桥的特点,并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设计理由】借助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字词句,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锻炼学生的文本信息概括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内容: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长度的测量,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要求: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2)教学目标 ①认识三角形及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理解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②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三角形认识的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以提高,能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美。 (3)新课讲授 环节一:认识三角形。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你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在小组内交流吗?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目标问题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交流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根据问题探究出结论:①用小棒摆 ;②用绳子在钉子版上围一圈;③沿着三角尺的边画一画;④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顺势提问: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思考并抢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结果作相应评价。 学生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回答出: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顺势板书。 环节二: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活动:教师再次抛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先围一围,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目标问题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交流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结果让学生自评。 学生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回答出: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不可以。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顺势提问:每次分别选用了哪三根小棒?比较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思考并抢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结果作相应评价。 学生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回答出:①当选择:10厘米,6厘米,5厘米,可以围成三角形;②当选择:6厘米,5厘米,4厘米,可以围成三角形;③当选择:10厘米,6厘米,4厘米,或者: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可以围成三角形。 环节三:总结归纳。 教师活动:教师梳理和总结本节新课的重难点: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层层提问,利用提问法和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并进一步讨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问题的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和信息共享意识,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1)英语语法知识的内涵 英语语法是针对英语语言进行研究后,系统地总结归纳出来的一系列语言规则。英语语法的精髓在于掌握语言的使用。英语语法包括词语、时态、语态、语气、句子成分、句型结构等。这些规则和结构保证了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英语语法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规范,也是一种语言习惯,是英语国家人们沟通和表达的基础。 学习英语语法不仅仅是学会一些规则,更是要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逻辑和意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此外,掌握好英语语法对于英语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提高英语写作、口语、听力、阅读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2)【中文版】教学目标 ① 语言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新单词“house, soup, hot, cold, soft, hard”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新句型“There is/are...”和“This...is too...”。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能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能准确运用新单词和新句型就新话题“某处有某物”进行简单交流。 ② 文化意识目标: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提升社会责任感。 ③ 思维品质目标:学生可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和创造性的思考。 ④ 学习能力目标: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够与其他小组成员合作,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英文版】Teaching aims ① Language competenc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 new words “house, soup, hot, cold, soft, hard”, and master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s “There is/are...” and “This...is too...”. Students can improve integrated language skills through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discuss the new topic using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exactly. ② Cultural awareness: Students can develop correct values and positive emotional attitude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③ Thinking quality: Students can use English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creatively. ④ Learning ability: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are able to collaborate 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to improve their teamwork awareness. (3)【中文版】教学过程 新授环节 ①新单词教学。 教师会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来呈现新单词“house”的含义、发音和拼写,并邀请学生一起进行拼写和认读。如: T: Look! This is a house. Read after me, please. House, house. H-o-u-s-e, house. 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读单词“soup, hot, cold, soft, hard”。 ②新句型教学。 首先,教师会向学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场景。接下来,教师会引出适用于该情境的新句型“There is/are...”和“This...is too...”,并解释说明新句型的含义、用法、结构及注意事项。 【设计理由】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新知识的含义、用法及相关信息,能够更加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学生会更加乐于参与各项课堂活动,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练习环节 活动 1——新单词练习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I Say, You Guess”的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单词。教师将学生分成三组,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单词。三组学生举手抢答对应单词,教师记录各小组得分并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和奖励。 活动 2——新句型练习 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所学的新句型进行练习。如: S1: There is a bed in the room. S2: This bed is too soft. 在自行练习之后,教师会邀请学生展示练习成果,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设计理由】以上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产出环节 做调查。 学生四人一组,用所学的新知识围绕话题“What’s in your room?”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评价。 【设计理由】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英文版】Teaching procedures Presentation ① New word teaching. With the help of some pictures and videos, the teacher will present the meaning, pronunciation and spelling of the new words “house”. For example: T: Look! This is a house. Read after me, please. House, house. H-o-u-s-e, house. In the same way, the teacher will teach the rest of the words “soup, hot, cold, soft, hard”. ② New sentence teaching. The teacher will show some pictures, and then let students describe them in their own words firstly. After that, the teacher will introduce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s “There is/are...” and “This...is too...”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m. 【Justification】 Through these activities,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 new knowledge, and express their views correctly and fluently. In addition, students can be more interested in different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more confident in learning English. Practice Activity 1—New word practice The teacher will organize students to play the “I Say,You Guess” game to help them consolidate the new words. The teacher will divide students into three groups, and describe the words in simple language. Students will raise their hands to answer the corresponding words. The teacher will record each group’s scores and give students evaluation and rewards. Activity 2—New sentence practice Students need to work in pair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s. For example: S1: There is a bed in the room. S2: This bed is too soft. A few minutes later, some students will be invited to share their sentences. Then the teacher will give corresponding feedback. 【Justification】 The above activities can help students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learned in this lesson, arouse their initiative, and create a good learning atmosphere. Production Do a survey. Students need to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do a survey about “What’s in your room?” by using the new knowledge. Several minutes will be given. When time’s up, some students will be invited to share their results. Then the teacher will comment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Justification】 This group activity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practical use, and therefore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language skills, boost their confidence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enhance their teamwork awareness.
(1)歌曲的调式为:F宫五声调式。 曲式结构为: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音乐情绪为热烈地,表达了小朋友们敲锣打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2)《咙咚锵》教学目标如下: ①感受儿童歌曲的美,通过视听结合、创设情境等方式,体会小朋友们过新年时的欢乐心情,进一步培养民族自豪感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学唱《咙咚锵》,积极参与演唱、欣赏、模仿、游戏、创编、师生互动等实践活动,对儿童歌曲产生兴趣和学习热情。 ③理解、掌握附点节奏与休止符的演唱,在感受小朋友们过新年时欢乐心情的同时进行音乐编创和赏析,进一步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3)《咙咚锵》设计导入环节教学设计活动如下: 1.师生互相问好,共同演唱“师生问好歌”,随着音乐律动开启美妙的音乐课堂。具体如下: 2.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并向学生提问:“视频中的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呢,这又是什么节日的场景呢?” 学生自由回答。(放鞭炮,吃饺子、贴对联、买年货等) 3.教师向学生追问:“提到春节,同学们有哪些小故事与大家分享呢?” 学生自主分享趣事。 教师总结并给予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咙咚锵》。 【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音乐教学中应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展开课程设置。以上教学环节寓教于乐,积极融入了上述核心素养,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课导入的教学环节。
(1)动作要点:手臂弯曲略内旋,球拍置于体侧前。来球跳至上升期,前臂手腕迎前击,用力推击球中部,手臂继续随球移。 (2)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运动能力:了解乒乓球项目的规则、相关赛事及正手推挡球技术的运用,发展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提升体能,能够做出正手推挡球技术并尝试在比赛中运用。 健康行为:通过对正手推挡球这一技术的学习,加深对乒乓球项目的认识,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提升情绪控制能力,学会团结协作。 体育品德:在游戏和竞赛中强化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困难,树立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3)教学过程及理由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2)师生问好(3)检查服装(4)安排见习生。 组织形式:四列横队 理由: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绕200米操场慢跑两圈。 组织形式:四路纵队 2.徒手操6节:头部、肩部、腰部、腿部、手腕脚踝。 组织形式:广播体操队形 理由: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热身,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垫定基础,避免受伤。 (三)基本部分(25分钟) 1.问题导入 教师提问学生:大家知道世界乒乓球男单世界排名第一的是谁吗?(樊振东)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后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理由:通过提问的导入形式,形成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学习的技术动作。 2.教师示范 教师多方位的示范正手推挡球动作,并提问学生:“老师是在什么时期击球的?”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反弹上升前期。 组织教学:双轨式。 理由:通过多方位的示范和提问能让学生更直观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动作,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兴趣。 3.教师讲解 教师声音洪亮间接明了的讲解正手推挡球动作要领:右脚稍站前或两脚开立平站,身体离台约30厘米,持拍手微屈并做外旋,肘部自然靠近身体右侧,右手持拍于腹前,当来球处在反弹上升前期时,球拍略前倾,前臂和手腕外旋迅速用力向前推压,击球的中上部。推球时,前臂稍外旋手腕外展,上臂向前顺势挥动。 组织形式:双轨式 理由:通过技术动作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了解,明确本节课重难点。 4.练习 (1)无球模仿练习。 组织教学:学生手持球拍,围绕乒乓球台站立,进行无球挥拍练习,重点体会动作要点。 (2)2人推挡球练习。 组织教学:一人隔网抛球,另外一人进行推挡球练习,每人10次相互交换,体会来球在反弹上升期推挡球的动作要领,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个别纠错。 (3)完整练习。 组织教学:2人隔网进行直线推挡球连贯动作技术练习,逐渐过渡到斜线推挡球过网,要求落点准确,力量适中。 理由:通过模仿练习、分解动作练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降低动作难度,逐层完成动作,突破教学重难点,保证学生安全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5.检验—“推挡球比准”比赛 比赛方法:乒乓球台设计两个圆圈为有效区域,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老师进行正手发球,四组同学分别进行正手推挡球,每人1次直线和1次斜线,最终看哪组累计得分最多。 理由:以比赛的形式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检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竞争意识及对体育课堂的喜爱。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两人一组互相拍打、按摩肩背部和四肢。 2.课堂小结。 3.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 理由:整理放松,有助于学生运动后的迅速恢复,平复心境,并通过总结及下课,帮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收获,获得情感上的提升,养成收拾器材的良好习惯。
(1)美术档案袋是学生个人的美术成长记录册,能够保存学生创作,反映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是学生构思的产物。同时,美术档案袋伴随学生某个学段的学习,其具有吸引力的色彩、独特的样式及丰富的内容可以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感受,激发使用欲望。 (2)教学目标 ①知道美术档案袋的基本构成要素、样式,掌握其设计方法,并能创作美观、新颖的美术档案袋作品。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形成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 ③体验设计的乐趣,产生珍藏美术作品的理念。 (3)新授教学 环节一:初步感知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的档案袋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美术档案袋可存放自己的美术作品以及重要的资料,如照片、证书等,让我们可以很好地保存、记录学习所得。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好好保管与珍藏。 【设计理由】通过初步感知,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一个初步认识。 环节二:深入探究 ①教师展示美术档案袋实物,提出问题:美术档案袋的制作样式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折页式、插入式、信封式、提袋式。 ②教师展示美术档案袋作品,请学生小组讨论:美术档案袋的构成要素、设计方法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美术档案袋由袋口、装饰、主标题、主题图案、评价栏目、个人信息等基本要素构成;按需要的大小制作,并使之牢固、耐用,图案要进行有创意的设计,色彩要丰富鲜艳。 【设计理由】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讨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将其带入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美术档案袋的构成、样式、设计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认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环节三: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折页式美术档案袋的制作方法:首先,进行构思,将彩色卡纸进行两次折叠;其次,绘制图案进行粘贴;再次,添加主标题、个人信息等;最后,装饰完善。 【设计理由】教师的示范能带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创作过程,拓宽学生思路,为学生自己动手创作打下基础。